【摘 要】
:
人类从意识到自己活着的那一天开始就同时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死亡的不可逆转性。关于生存和死亡的哲学问题是人们对于生命认知的永恒追寻。如何看待生与死,直接关系到人们如何理解自我、社会与自然。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生死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的议题,诸子百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其中道家庄子用超然的“道”为世人解答死亡的困惑。其生死观具有完备的内在逻辑和理论体系。本文以庄子的生死观作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从意识到自己活着的那一天开始就同时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死亡的不可逆转性。关于生存和死亡的哲学问题是人们对于生命认知的永恒追寻。如何看待生与死,直接关系到人们如何理解自我、社会与自然。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生死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的议题,诸子百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其中道家庄子用超然的“道”为世人解答死亡的困惑。其生死观具有完备的内在逻辑和理论体系。本文以庄子的生死观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将对其思想脉络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同时将庄子生死观形成的历史条件和文化土壤作为背景和渊源,并将同时代儒道杨墨各家的生死观与庄子生死观做横向比较,使本文的核心论题更为充实。本文具体研究顺序如下:第一章是把生死问题放到先秦时代中,论述先秦各家在生死问题方面研究的高度和理论成果,以及这些理论对庄子生死观思想形成的联系和互动。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讨论庄子的生观和死观:在第二章庄子的生观部分中,首先论述了生命的来源,庄子将道家“道”生万物的理论形而下化,提出了“道——气”化生命理论。生命气化论是从本体论层面将生命的本质以及生死的过程进行抽象。其后,通过生命与身体,生命与毁誉、生命与道德三方面来论述庄子的生命观。第三章主要研究庄子的死观,由于“道——气”化万物,庄子认为人与万物本质上或者说原初状态下没有区别,而“我”的意识使万物有了分别,彼与此有了界限,这是一种退化,因此庄子提出通过“吾丧我”和“物化”使个体回归物的场域,从而齐万物。而齐生死是齐万物的一个未完成的终极目标,是自己对自己的回归。最后,将生死问题放归到历史背景下,阐释安时处顺观念。
其他文献
文化缺省的存在给译者带来诸多困难,译者在处理该问题时常会用到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补偿策略。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屡见不鲜。在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中,运用
目的探讨妊娠期孕妇患糖尿病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院共收治母亲患妊娠糖尿病17例,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无糖尿病高危因素作为对照组,观察妊娠糖尿病对新
辛弃疾一生接受了南北多种地域文化,在他二十三岁时是一个分水岭,之前生活于我国北方,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他接受过齐鲁文化和金源文化的教育;之后生活任职于南方各地,受到过南
LncRNA-GAS5作为miR-21的"分子海绵",通过"吸收"miR-21从而调控miR-21对靶基因的抑制.此外,miR-21直接调控非完全匹配靶基因PTEN和TPM1的表达.我们首先在HEK293T和HeLa细胞中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应性疾病的增多,变应性鼻炎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是由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
鲐鱼(Scomber japonicus)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温带及亚热带大陆架及其邻近海域。其中,分布在我国近海的鲐鱼,是目前中国(包括台湾省)、日本和韩国等重点捕捞对象,也是
导读是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从阅读文章开始就有巨大的收获,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构建语言体系,还能发散其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教师在导读课中,引领学生对整体
细读自张说、殷瑶以来至今人傅璇琮、袁行霈等的七则权威性诗话,以确证《次北固山下》一诗具有难以伦比的“公信度”,从而认定此诗在文学史上的卓绝意义和特殊地位。从审美接受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承担着确保食物供给和安全的任务,随着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项目越来越多,资金额度越来越大,农业项目投资已经成为政府拉动农业生产、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