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及伊蚊是一种中小型黑色蚊种,起源于非洲,现已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地区和部分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孳生繁殖。虽然成蚊的飞行距离有限,平均扩散半径在1OOm以内,但是埃及伊蚊卵在胚胎发育成熟后可抗干旱,与成蚊、幼虫可以一起随着货运贸易和人类活动发生远距离被动扩散。我国80年代大规模的调查显示,埃及伊蚊的分布仅限于北纬22°以南的一些沿海地区,包括海南省,广西省的钦州地区、涠洲岛,广东省湛江地区,台湾省部分地区;云南省2000年以前的所有调查均没有发现埃及伊蚊,直到2002年,云南省瑞丽市边境检验检疫局在姐告口岸第一次捕获到埃及伊蚊以来,现已在瑞丽、芒市、勐腊、勐海、景洪、陇川、泸水、耿马等地发现埃及伊蚊的存在,埃及伊蚊已成为云南省的一个重要的外来入侵物种。埃及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目前世界上超过25亿人具有罹患登革热的风险且每年有约5000万的新发感染病例,是世界上传播最快的病毒性疾病。近年来,全球登革热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历史上仅有少量输入性病例的云南省在2008年出现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后,于2013之后多次发生本地感染登革热的暴发流行。由于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手段,对登革热的防控的唯一途径就是做好媒介伊蚊的防治工作,对于云南地区埃及伊蚊的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入侵源头以及扩散途径,从而制定有效的媒介伊蚊防控策略。本研究通过开发新的适用于中国埃及伊蚊的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基因两种不同的分子标记对来自云南省、广东省和海南省17个埃及伊蚊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数据库搜索法得到的11对引物,文献查找到1对微卫星引物,这些引物可以成功的扩增且多态性较高,等位基因数在6-16之间,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为0.551,且在所有位点之间均没有发现连锁不平衡,这些微卫星引物可以用于我国埃及伊蚊种群遗传学的研究。(2)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研究结果显示,每个位点在每个种群获得的等位基因平均值在3.083-5.583之间,观察杂合度在0.309-0.464之间,平均值为0.389,略低于平均期望杂合度0.500,综合来看景洪市CAJ种群的多样性最高;除广东和海南的实验室种群外,其余埃及伊蚊种群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瓶颈效应检测经历瓶颈效应的自然种群均来自瑞丽市和景洪市。通过不同软件对遗传结构进行聚类结果显示,17个种群共分为3组,第1组为德宏州瑞丽市、陇川县和临沧市耿马县相对靠近西部的地区,第2组由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和勐海县的埃及伊蚊种群构成,西双版纳勐腊县的种群与广东省、海南省构成第3组。遗传分化结果显示各种群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成对Fst值大部分小于0.15,说明这些种群正处于低度分化的阶段;AMOVA分析结果里,基于聚类结果分成的3组,组间变异百分比只有8.71%,个体间的遗传分化最为显著,变异百分比达到63.48%,同样证明不同种群间分化程度较低。相关性检验显示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2=0.3747,P<0.01)。(3)本研究基于COI、ND4、ND5 3段线粒体基因对17个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COI基因有11种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5670,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344;ND4基因有15种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5603,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2236;ND5基因有10种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5027,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469。种群扩张效应检测结果表明,检验值为负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这些种群历史上没有经历过扩张。利用3个基因的单倍型序列构建网络图显示,每个基因都有两个优势单倍型,1个以景洪地区为主,另1个以瑞丽地区为主,但是勐腊地区的种群共享着两个单倍型且数量相差不大,并不能进行精确的划分。遗传分化结果显示,基于线粒体的成对Fst相比于微卫星更高,LGD种群与其他种群的Fst都比较高,说明此种群与其他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更高;相比不同地理区域组间,组内的成对Fst更低。在3对基因的AMOVA分析结果中,虽然个体间差异依然占比最大,但是组间Fsc值均比较大,呈现出中高度分化的状态。(4)综合分析,云南地区的埃及伊蚊呈现多点独立入侵,瑞丽地区从缅甸北部地区扩散侵入,景洪地区的埃及伊蚊经由澜沧江-湄公河河谷通过航运由缅甸东北部和老挝西部输入,勐腊地区的埃及伊蚊由磨憨口岸从老挝北部入侵。结论:(1)本研究获得的微卫星引物可以对我国的埃及伊蚊种群成功进行扩增,稳定性、多态性均较高。(2)综合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基因的研究发现,17个种群分为3组:第1组为以德宏州瑞丽市为中心的地区,包括陇川县和临沧市耿马县;第2组由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和勐海县组成;云南省勐腊县独立出来与广东、海南的种群构成第3组。各种群聚类和种群间遗传分化与地理区域划分较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