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个由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转型的崛起中的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农村兴则国家兴,农业旺则国家强,农民富则国家盛。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农业和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合作和集体的力量,进行了大量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大规模组织(人民公社)中“人与人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城乡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农业发展日渐不充分,农村不同程度地出现衰败凋敝现象,“三农”面临发展困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早在河北、福建、浙江等地任职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十分关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大量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系列重要讲话中进一步丰富了关于如何振兴乡村的思想。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农村发展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通过追溯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过程,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为重点展现其丰富内涵,梳理和把握其内在逻辑,阐明这一战略所要解决的“实现什么样的乡村振兴、怎样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旨在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实践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