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院《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及其馆藏墓志书法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tim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石刻文字一经出现,即被古代中国人作为记录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渐次通过它来抒发和宣扬着自己的思想、理念、信仰和情感。而历代碑刻更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为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宗教史和书法史等研究提供了原始的文字与图像记录。不同于一般文字的文史资料,通过碑记及其拓本,不仅能够阅读碑文,同时还可以看到书家的笔迹、文字的格式、碑额、碑侧的形制与纹饰等等。唐代碑刻作为唐代历史的载体之一,不仅史料丰富,可以用来佐证古史,更以文、书俱佳,装饰华丽而弥显珍贵。墓志是我国古代石刻一种特殊随葬品的通称。这种刻写的特殊随葬品始于汉末,盛于魏晋、南朝及唐宋等,一直至今使用材料有瓦砖石瓷等,其内容主要记载墓主的姓名、籍贯、事迹、仕宦、婚姻、亲友、丧葬等。因而一直吸引着各个专业的研究者。目前在学术界形成三个研究热点:其一是以之来证史,即以之来研究古代的社会文化,墓志是最直观的材料,对婚丧、官宦、宗族及许多社会现象均有反映;其二是发掘其文学价值,即唐代墓志铭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具有墓志文体所特有的文学价值;其三是墓志本身的书法价值,即墓志不同时期书风的演变和源流。由此对墓志铭的研究不但属于历史学、社会学,也属于古典文学,更属于书法篆刻学。作为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洛阳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地方。在宋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埋葬了无数帝王将相、高门显贵。20世纪以来,由于工程建设、考古发掘等工作的开展,大量埋藏在洛阳地下的墓志重见天日。这些墓志提供了大量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史料,也使墓志资料成为史学家研究的新热点。洛阳师范学院的《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自2007年成立以来,充分利用地理和专业研究团队优势,广集洛阳各地新出土墓志348方,500余件,其中有277方唐、五代志。本文拟对《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的唐代墓志书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实物的严谨考察,及相关墓主身份、撰文者、书丹者等资料的收集,以不同书体为大分类,再以每个书体中不同书法风格特点为小分类,进行归类分析,以求充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挖掘《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馆藏唐代墓志的书法价值。论文共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概述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馆藏墓志的总体情况及其书法风貌。此部分通过对河洛文化影响、地理区域优势、校领导的支持等三方面的分析阐述,得出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继千唐志斋后形成的必然性。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以《河洛石刻艺术馆》馆藏唐代墓志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墓志楷书中受初唐欧、虞、褚,盛唐颜真卿书风影响的墓志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因素;比较研究目前发现最早的(750年书)颜真卿书丹的墓志铭文《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与《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752年书);阐述魏碑体在《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馆藏唐代墓志书法中的延续性;论述墓志隶书中北朝隶书风格和汉隶风格对《河洛石刻艺术馆》馆藏唐代墓志书法的影响;分析墓志行书受“二王”书风影响的《河洛石刻艺术馆》馆藏唐代墓志书法风格。第三部分即第三章,主要论述河洛地区地域书风受河洛文化影响后产生的融合与发展。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素质教育重视性的认识不断加深,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有着辅助、补
博物馆是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也是文明传承的有力见证。本文以虚拟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用户体验为切入点,根据用户体验时的所做、所想和所感的有效程度,结合虚拟博物馆的特
约翰·辛格尔·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活跃于欧美画坛,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优秀的肖像画大师,同时也是在璀璨的美术史中一位卓越的水彩画
建筑与文化从来不是两个单独的个体,前者是后者的物质载体,而后者变化发展又推动着前者的演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建筑将文化的变迁烙印进自己的体内,而文化也将自身的变化注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