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电致变色(EC)是材料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的可逆光学变化现象,其在智能窗户、显示器、太阳镜、电子皮肤和军用伪装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当前,EC在应用中面临材料的稳定性差以及颜色的单一化制约。为了提高EC器件的稳定性以及颜色的多样性,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众多的无机和有机EC材料中,聚苯胺(PANI)由于具有苯环和氮的共轭结构,可以沿整个分子链引入π电子体系,获得良好的电导率,是一种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致变色(EC)是材料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的可逆光学变化现象,其在智能窗户、显示器、太阳镜、电子皮肤和军用伪装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当前,EC在应用中面临材料的稳定性差以及颜色的单一化制约。为了提高EC器件的稳定性以及颜色的多样性,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众多的无机和有机EC材料中,聚苯胺(PANI)由于具有苯环和氮的共轭结构,可以沿整个分子链引入π电子体系,获得良好的电导率,是一种极好的候选EC材料。PANI在不同电势下具有不同的氧化态,使其颜色呈现多色变化。同时,PANI还具有合成简单、成本低以及响应时间快等优点。然而,由于PANI分子在氧化还原过程中骨架断裂,可溶性低分子量产物的生成和/或聚合链的破坏,导致PANI的EC循环稳定性较差。同时,PANI的聚集和形态的改变会导致电解液离子在电解过程中结晶扩散路径和/或插层/脱层(充放电)过程的改变。因此,研究高稳定性的多色EC器件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本论文针对PANI基材料EC光谱调制范围小,循环稳定性差等难题,提出通过材料结构设计和有机多价离子驱动策略,协同调控PANI基EC性能。通过不同的沉积方式制备出不同形貌的EC薄膜,系统评价薄膜EC性能,发展制备高循环稳定性PANI基EC薄膜的制备方法。通过探索基于锌离子有机溶液的PANI的EC性能,建立锌离子有机溶液与PANI薄膜EC性能间的物理机制,最终制备出性能稳定的EC器件。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将分为以下三部分进行:1.采用不同的电沉积方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聚苯胺电沉积膜,研究了聚苯胺电沉积膜的形貌与电沉积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由脉冲沉积出来的PANI薄膜呈现出颗粒状,与ITO基底有着很强的附着力。在780 nm处脉冲沉积薄膜的光学调制范围为76%,着色时间和褪色时间分别为3.3 s和2.7 s。为经过1000次循环后,光谱调制范围仍然能保持原始的41.7%。2.探索水系锌离子电解液与锌离子有机溶液对PANI薄膜EC性能的影响及其物理机制。通过探索基于锌离子有机溶液的PANI的EC性能,我们获得了快速切换时间(τc/τb=2.0/2.4 s)、高光学对比度(72.2%)、高着色效率(205 cm C-1)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10,000次循环后光学对比度仍保持92.7%)。在有机Zn2+电解液中,PANI阴极还具有多种颜色的电致变色(浅黄色、绿色和深绿色),在0.1 A m-2的电流密度下具有26.4 m Ah m-2的高比电容和72.2%的光谱调制范围。即使在8倍的电流密度增加下,仍能保持86.4%的容量和81.3%的光谱调制率。3.制备了基于锌离子有机溶液的高稳定性多色EC器件。器件具有良好的电致变色性能(高光学对比度65.7%,10,000次循环后光学对比度仍保持83.0%)。PANI基EC器件具有良好的EC性能与储能性能,这种稳定的多色电子元器件性能和储能能力期有望成为未来有潜力的智能电子元器件。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环保、环境友好型经济,要求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节约能源、减少内耗,以缓解能源短缺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节能环保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热能转换技术作为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因此获得广泛关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集中式余热能源有较为成熟的商业化回收措施,主要方法有热交换技术、热功转换技术、余热制冷制热技术等。但针对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但分布分散的低温余热能源,诸如:非
超新星爆发是大质量恒星耗尽可聚变的元素或白矮星吸积过多物质后产生的强烈爆发现象。通常根据两种方式对超新星进行分类:1.根据观测到的光谱的特征,可以将超新星分为Ⅰ型与Ⅱ型,其中Ⅰ型超新星光谱缺乏氢,Ⅱ型超新星光谱富含氢;2.根据超新星爆发的机制,又能将超新星分为热核爆炸超新星和核塌缩型超新星。本文的第一章介绍了从恒星的诞生、恒星的演化过程,到恒星的死亡,最后爆发成为超新星的物理过程和一些基本的物理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赋予了家国情怀鲜明的时代意蕴,形成了“永葆初心”的人民情怀、“民族复兴”的筑梦情怀、“实干兴邦”的奋斗情怀、“崇尚英雄”的英雄情怀、“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的完备表达。新时代,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要坚持人民至上,引领家国情怀建设新征程;追逐伟大梦想,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培育良好家风,激活逐梦圆梦的社会细胞;厚植英雄情怀,接续谱篇开局的使命责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在外加电流或电场的作用下,通过电解质离子或电子的注入/抽出,导致颜色或光学性质(透过率/吸收率/反射率)产生可逆变化的现象,电致变色技术已经在节能建筑智能窗、汽车防眩光后视镜、军事伪装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二氧化钛(Ti O2)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环境相容性,是一种非常有应用潜力的电致变色材料。近年来,关于Ti O2的电致变色研究已取得不小的进展。但仍然面临如光学调制能力较弱、着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数以亿计的各类微型传感器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实现新时代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信息交互的基础。虽然单个传感器所需的能量是微小的,但是整个传感器网络对能源的需求是巨大的且具有分布广泛的特点,这使得传统的集中式供能方式无法实现可持续、可再生、低成本的供能,成为研究人员致力于解决的新时代能源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收集装置,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纺织材料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防护、保暖和审美功能,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智能属性。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电子器件越来越高度集成化和微型化。通过摩擦纳米发电机与纺织元素相结合,可以将各种功能器件设计在纺织品结构中。而纤维基摩擦纳米发电机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结构设计来集成于不同的纺织结构,实现能量收集和自驱动传感功能。本论文通过不同工艺规模化制备了单电极芯-壳结构的纤维基摩擦纳米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ABX3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类光电功能特性显著的新材料,其自身电子结构独特,也是其物性的主要来源。然而,在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光电材料研究中,掺杂也是常用且重要的发光调控手段。通常,掺杂过渡金属离子的光电材料也许会有弱磁性且发光也会增强,但关于磁性与发光的关系却少有研究,尤其是对于镉基金属卤化物。因此,本文使用二价Mn2+离子作为掺杂剂,主要探究发光与磁性的关系。通过简单的化学方法合成了M
当今世界面临着化石能源短缺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时物联网时代大量分布式的传感器和电子设备需要可持续供能,开发能够直接从环境中获取广泛分布的机械能并将其转换成电能的新型能量收集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可行的方向,其中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耦合效应的摩擦纳米发电机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新型能量收集技术之一。通常摩擦纳米发电机是将单次的机械触发转换成单次的电信号输出,输出频率受到外部机械触发频率的限制,因此输出频
近年来发展的摩擦纳米发电机被广泛应用于捕捉各种形式的高熵低质量的环境机械能,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能源技术。提升器件的输出性能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应用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传统的接触分离式模型由于摩擦不充分难以达到高的表面电荷密度,而滑动摩擦虽可大幅度提升表面电荷密度但摩擦损耗会降低使用的寿命,因此如何兼顾高表面电荷密度和长时间的稳定性成为了研究难点。在本论文中,我们汲取接触分离模式和滑动两种
荧光太阳能聚光器(LSC)是一种波导装置,用于集中太阳辐射以进行能量交换。荧光材料吸收太阳光并将其转化为荧光。荧光在波导介质中全反射,可以被引导到LSC的边缘。太阳能电池耦合在LSC的边缘,它将集中的荧光转化为电能。由于LSC的横向面积大于边缘,因此减少了昂贵PV材料的使用。基于胶体纳米晶体(NCs)的荧光太阳能聚光器是构建集成光伏(BIPVs)的关键部件。但NC中包含的强重吸收效应或昂贵的成分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