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安纱厂由旅澳华侨郭氏兄弟集侨资于1921年创办,是近代中国唯一由华侨资本创立的棉纺织企业。1937年抗战爆发前,永安纱厂已从一个纺织厂逐步发展成为拥有五个棉纺织厂、两个织布厂、一个印染工厂和一个机器工厂的纺织印染全能企业,即永安纺织印染公司。自永纱创建至抗战爆发,国内纺织市场始终处于低谷期,民族纺织工业在内外压榨和排挤的环境下经营异常艰难,纺织企业多有倒闭清算。在如此严酷的境况下,永安纱厂逆势而上,短短十几年便跻身中国第二大民族纺织工业,规模仅次于荣氏兄弟的申新纺织公司。作为中国近代唯一的侨资纺织企业,永安纱厂在中国纺织工业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关于永安纱厂的专门研究极少,工业史角度的专门研究更是阙如。本研究基于大量一手特别是档案文献,对1921至1937年间永安纱厂的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进行了深入发掘和系统研究,认为其逆势发展主要源自侨资企业在技术引进和创新方面的优势,以及独具特点的管理模式。同时,本文进一步将永安纱厂与其他民营纺织企业进行了对比,突显其成功背后的内外原因,并讨论其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本研究首先进行历史背景分析,梳理永纱的发展轨迹。针对抗战前民国时期的国内纺织业发展概况,以及1922年至1937年国内花纱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本研究阶段的纺织市场仅1928至1931年有利可图,是市场的回暖期。再依据国内纺织市场的起伏变化,将永安纱厂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阐述,探寻永纱兼并扩张的阶段性变化,以及其在民族纺织工业中的特殊性,并得出1928至1931年间是永纱快速实现兼并扩张的发展关键时期的结论。针对永纱在市场不佳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笔者从企业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进行了分类讨论。在纺织技术方面,侨资的背景使永纱紧密的接触西方先进的纺织技术。永纱引进生产设备方面呈现先进性、阶段性、谨慎性三点特征;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采取高薪聘用与出国考察培养两种方式;在技术内化方面,永纱注重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并自备发电设备降低成本;同时完善生产规定,以提升工人工作效率;并不断改进设备,通过改装大牵引、引进电气白金烧毛机等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产品方面体现出多样化、高档化、细支化(纱支数细化)的特点,并树立了良好的业内口碑。这些技术与生产方面的优势,使永纱获得了较强的纺织行业竞争力。在企业管理方面,永纱也领先于同行业。本文从资金结构、制度优势、经营策略等多个方面对永安纱厂的内部发展优势进行分析和总结。在侨资身份的特殊性方面,从华侨资金的集聚、联号资金的灵活使用以及企业抗风险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其他同行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家族制”的中央集权模式稳定了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先进的生产、财务管理方式让永纱有一套科学的内部经营模式;同时善于利用金融手段通过套汇等方式获取利润,使永纱在最初建厂时期市场不佳的状况下,依然有所盈余,实现前期初步的积累。在原料采购与产品销售方面,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分庄制度,利用强大的分庄网络获取第一手市场消息,采购优质低廉的原棉,并获得广阔的销售市场。总体而言,永安纱厂之所以能在逆势中崛起,一方面是由于其有较充足的资金、新厂新机器以及技术力量较强等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由于企业资本来自华侨,在国外吸取了一套当时资本主义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侨资永纱的成功为我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为当今时代企业经营提供了范例。本文认为,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开放的眼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原料采购和销售的“分庄制”,以产品的多样化、高档化和细支化并配合品牌的打造和宣传共同打开市场,发挥人才、科技、设备的生产力功效,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不仅是永安成功的“秘诀”,也是今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可资借鉴的历史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