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的文献底本为《尼亥尼司》和《运尼司波》的合抄本,为本人导师黄建明先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云南石林当地收集的一本手抄文献,抄写者为原糯黑村的黄秉立先生,书写方式为彝汉并用,线装棉纸装订成册。其中正文部分的《尼亥尼司》和《运尼司波》相关内容已先后由王海滨博士和徐海涛硕士进行过深入解读。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夹杂在正文其中的几篇简短的篇章,它们体裁、文字各异,不仅内容十分零散,而且在正文中出现的位置也并不固定,据研究应为作者在正文抄写之余随机记录的一些文字内容,故暂将其定名为"杂抄"文献,并尝试运用翻译加解读的方式对其进行相关的背景探究。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关于此本彝文文献的背景综述,涉及到撒尼彝文文献的特点、前人的相关研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至七章为论文的正文内容,按照6篇彝文"杂抄"文献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对其进行逐个解读,采用传统的四行对译方式,并对其内容涉及到的一些民族文化背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后附有3篇用汉文抄写的简短歌谣,已一并将其归为"杂抄"文献的部分。第一章主要针对位于卷首的序言进行解读,其内容大体介绍了抄写者的自身身份及抄写背景,部分解读涉及到了作者的年代背景情况概述。第二章为对序言之后的一篇简单自序进行解读,该篇序言短小精悍,采用传统的五言句式,谦虚的对自已抄写本书的情况进行了介绍,解读部分在对其进行充分翻译后,通过与其它同类撒尼文献的比对,更进一步凸显其语言中蕴含的民族特色。第三章为正文部分中夹杂的一篇名为"十二时辰"的彝文文献进行解读,同样篇幅不多,只是大体介绍了人们对普通年月日的分法,使用的为彝族通用的十二月历,其大体计算方式与汉族万年历的用法大体一致,因此对其的解读除了引用其在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相关汉历的影响,还进一步介绍了彝族人在过去使用的另一类纪年方法——十月太阳历。第四章为一篇题为"招魂口诵"的彝文经文解读,为日常生活中毕摩为生病的活人招魂所念诵的经文,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查证,初步推断出其可能为家中小儿生病时所使用的经文。第五章原文并无题目,文中内容主要为抄录旧时毕摩家中悬挂的毕摩画像中人名的抄录,按照惯例据其篇首文字命名为"木兹毕摩帕",由于本篇文字残缺较多,因此解读更偏重于相关人物的传说及演化。第六章为一篇简短的彝人婚嫁歌谣,文章内容并未抄录完整,但基本能反映出其婚嫁风俗中特有的民俗特色及民谣风格,其语言文字与另一篇撒尼当地流传的歌谣极为相似,故将其一并抄录以进行相应的补充与拓展。第七章为在前六篇彝文之外的三篇简短的汉文传说或歌谣的合集,均为汉文正楷书写,内容也基本完整无缺,因同样隶属于正文以外的内容故将其附录在"杂抄"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