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是上消化道最常见的传染性致病菌,参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发病机制。世界上半数以上的人口受到感染,感染率因国家及区域而异。西藏地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ylori感染及相关因素的报道甚少。该地区(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地处高原,独特的高原气候、饮食习惯、经济条件、卫生条件、教育等相关因素影响了解该地区H.pylori感染状况及分布特征,对于预防和根除H.pylori感染至关重要。分析西藏地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ylori感染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13C呼气试验(13C-UBT)及电子胃镜常规检查的4931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181例患者对其问卷调查,对H.pylori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H.pylori感染情况临床常见上消化道疾病中,以复合型溃疡,H.pylori阳性率最高,达到86.4%,反流性食管炎,H.pylori阳性率最低(46.9%),其他上消化道疾病H.pylori阳性率在54.5%-78.8%;H.pylori总阳性率为59.4%,男性阳性率60.8%,女性阳性率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汉族,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62.0%、4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10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年龄≤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0岁阳性率分别依次为67.1%、68.4%、63.8%、55.2%、50.8%、42.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1-30岁组阳性率最高;胃镜诊断慢性胃炎患者中行病理活检共27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H.pylori阳性率为57.0%,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H.pylori阳性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率与炎症活动性、固有层淋巴滤泡形成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的有无与H.pylori感染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2)H.pylori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H.pylori感染因素及阳性率的比较分别为,本人胃病史(P=0.008)、吸烟(P<0.01)、经常食用糌粑(P=0.001)、经常饮用酥油茶和(或)甜茶(P=0.007)、经常去公共茶馆(P<0.01)、居住地(P<0.01)),是H.pylori感染相关危险因素(P<0.05)。本人胃病史、吸烟、经常食用糌粑、经常去公共茶馆、居住地是H.pylori感染独立危险因,OR值及其95%CI分别为2.25(1.05~4.83)、3.94(1.73~8.96)、2.88(1.15~7.19)、3.40(1.55~7.49)和4.45(2.03~9.80)。结论西藏地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ylori总检出率59.4%,不同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消化性溃疡H.pylori阳性率最高,反流性食管炎H.pylori阳性率最低。H.pylori检出率在性别、民族、年龄间有差异。慢性胃炎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ylori阳性率有差异,且H.pylori感染阳性率与炎症活动性、固有层淋巴滤泡有差异。本人胃病史、吸烟、经常食用糌粑、经常去公共茶馆、居住地是H.pylori感染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