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关系的日益紧密,教育已经被认可为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子女均等地接收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也成为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但是由于自然的、历史的、体制的等原因,义务教育的发展差异问题一直存在。本文认为只有科学的分析义务教育发展的差异,才能深刻地揭示其特征与本质,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差异发展的策略。事实上,不存在差异的均衡是相对的,而不均衡永远是绝对的,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差异置于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文章以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投入水平为线索,使用教学设备的配备与使用、教师的学历结构、生均经费、生师比、学生升学率等指标,从义务教育省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两个角度进行描述性的分析与概括,详细的阐述我国义务教育区域性不均衡发展的现状,并系统性的分析了义务教育区域性不均衡发展的原因。文章在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原因之后,进一步探索了影响义务教育区域性不均衡的两大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与城乡二元结构。在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对义务教育的影响上,文章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得到了教育投资与GDP总量之间高达0.9759的相关系数。在分析城乡二元结构对义务教育的影响上,文章利用城乡差异的时间数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考察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的变化。正是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财政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提出一些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以期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分析方法上,文章采用实证分析为主的方法,站在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的纬度上对问题进行描述性的分析和讨论,力求文章的探讨更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