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式双离合器换挡接合规律及其控制仿真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型结构的自动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CT)以兼具较高的传动效率及优良的换挡品质,在汽车传动技术领域一度成为研究热点。且由于其对手动变速器良好的继承性,DCT适于我国生产制造背景,具备开发意义。论文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换挡品质与使用寿命动态综合最优的干式双离合器控制理论研究”,针对自主研发的DCT系统展开优化离合器接合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提出一种常开式干式双离合器系统,在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干式双离合器、干式双离合器执行系统及摩擦片传递转矩特性的模型。并详细分析了动力传递路线,建立换挡过程中的运动学方程,为研究换挡接合过程提供理论基础。以一挡升二挡为例,利用已建立的Simulink仿真模型,对双离合器换挡接合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通过仿真结果,定性分析了控制转矩分配的变化方式对车辆性能的影响。在建立执行机构模型及优化接合过程转矩分配规则基础上,针对控制要求,设计执行机构丝杆位移控制器。提出摩擦片磨损量辨识算法,结合经典PID方法,通过调整执行系统实现对摩擦片摩擦量的自补偿,精确输出离合器目标转矩。本文的研究对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加快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其他文献
为了实现集团公司“十二五”规划的整体战略目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我公司领导研究决定大力开发设计多档位、大扭矩、大速比的重型商用汽车变速箱。按照市场的发展形势,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变“灌装型”教学为“驱动型”教学,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北
期刊
机械结构的实际动力学性能受到制造、安装的影响往往会与设计产生偏差。传统的优化设计方法为确定性的,无法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单纯用缩小容差的方式控制结构性能的波动会增加成本且不易实现。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结构在保持性能的情况下有较小的波动性,即鲁棒设计。鲁棒设计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本文对动力学鲁棒设计的理论方法及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对于其理论方法的
学位
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承担这一工作的主体是共青团.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在开展思想引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