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单音节向复音节发展,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双音词数量的增加及词缀的频繁使用是古代汉语词汇发展至近代汉语阶段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元明清时期是近代汉语的最后一个阶段,此时正值汉语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关键期,汉语的各个语言要素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元明清时期复音词的广泛运用、附加式构词法的日益成熟,使这一时期词缀的数量及使用频率都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面貌。目前关于元明清词缀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单个词缀的考释及词缀专书研究,整个词缀系统的历时研究仍是空白。此外,在以往的研究中,元明清或明清时期的语言特点多被一概而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虽然元明清时期的语言特点有许多共性特征,但时代、社会、文化的差异毕竟会导致语言使用上的不同。本文以共时研究为基础,以历时研究为目的,力图呈现汉语词缀系统在元明清六百年间的发展演变情况,构建元明清词缀发展史。本文选取七本语料,分别代表元、明、清三个朝代的语言情况,从共时、历时两方面对其中出现的词缀进行研究。在七本语料中,《古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重刊老乞大谚解》是一组系列语料,是《老乞大》在元、明、清三个时期的不同版本,通过对比这三个版本中词缀的使用情况,便可以发现元代至清代词缀的发展演变规律,这是本文研究的“暗线”。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词缀”名称的选用、定义及界定标准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结构能力及类化作用比语义虚化更能体现词缀特性”的观点,将“典型词缀”及“类词缀”均列入研究范围,并将元明清词缀研究史分为萌芽期、理论构建期、发展期及繁荣期。其次,根据词缀的特点及其最突出的作用将词缀分为功能型词缀、语体型词缀、色彩型词缀及衬音型词缀,并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对元明清时期出现的7个前缀、4个中缀、22个单音节后缀及百余个双音节后缀进行研究。在共时研究中,充分运用数量统计方法,对每一个词缀在特定语料中的音节形式、内部结构、语义类型进行描写和分析,将其在特定时期、特定语料中的使用情况用数据进行说明。在此基础上,对每本语料中词缀的表现进行历时对比,上溯古代汉语,下至现代汉语,梳理每一个词缀在元明清六百年的发展轨迹。再次,本文总结了元明清词缀系统的总体规律,即跨类词缀数量多于单类词缀、跨类词缀逐渐向单类词缀过渡、元明清时期的多数词缀能产性弱等特点;并发现明代是汉语词缀系统演变的转折期。此外,根据词缀所构成合成词的词性,将词缀分为名词词缀、代词词缀、形容词词缀、动词词缀、副词词缀、数词词缀及量词词缀,对每一类词缀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说明。通过共时、历时两个层面的研究,我们对元明清时期单个词缀及词缀系统的发展演变情况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本文选用明、暗线交织的语料,在研究过程中广泛运用数量统计方法,将共时专书研究与历时演变研究相结合。希望所得结论可以为汉语词缀史的构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