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日益成为世界各民族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与内在因素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主题。尤其是对于许多经济上欠发达的民族而言,他们为了自身的发展已别无选择地把自己的经济汇入世界经济大潮迫切希望发展民族经济,改善自身物质生活条件,快步跨入现代化的物质天堂。然而当现代化这个“潘多拉”的盒子已然开启时,西方文化、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及现代大众文化等异质文化一起猛然地从盒子里跳了出来,对民族传统文化发起了猛烈冲击,因此,人类文化多样性正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各民族面临着文化被同化、族性被消解的危险。其中,作为各民族文化得以存续的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世代代所操演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活的深层积淀,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同时也是维系族群认同的重要纽带。
在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的现代化的主浪潮与作为现代化高级阶段的全球化背景的交汇互动下,中国社会文化现在正处于全面而激烈的转型与变迁中,由于现代的、外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正在由以传统农耕、农业、农村和自然经济占主体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向以现代科技、工业、都市和商品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飞速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惟其如此,为了保护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纽带,势所使然、势之必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成为了一件严肃而意义的事件。而对于长期以来一直居于中国边缘的壮族社会来说,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语境下的遭遇就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基于此,本文以壮族歌咏文化这一具有壮文化标志性特征和象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实例,从族群记忆与文化认同的角度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并结合田阳敢壮山歌圩与南宁国际民歌节这两个典型个案来揭示现代化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进而在论文最后部分提出了现代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精神本质、基本原则以及基于此之上的具体方法措施。除了前言和结论部分外,本论文的正文由三部分构成。
正文的第一部分以壮族歌咏文化为实例,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壮民族的族群记忆、文化认同的内在关联的详细阐述,深刻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随后,第二部分深刻剖析了现代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境遇。文章通过对田阳敢壮山歌圩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两个个案的研究展示了壮族歌咏文化的传承现状,从而透视出壮族歌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困境和壮族所面临的族群失忆、文化认同弱化的危机。为了恢复壮民族的族群记忆、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正文第三部分特别就此提出了有关的应对策略。文章通过对保护主体各方各自不同利益诉求的分析与整合,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条原则:(一)生态性原则,(二)开放性原则,(三)主体性原则,同时文章还给出了为落实此保护原则与精神的三种措施:(一)保护性的制度安排,(二)保护性的自觉意识,(三)保护性的开发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对此,结论部分强调了只有既遵循文化客体的自在演进规律,又尊重文化主体的自主选择意愿,并在保护主体各方共同参与、通力协作的条件下的保护才是最终有效和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