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课题采用了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在真空条件下基于原位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复合中间层材料来进一步扩散连接SiC陶瓷。在扩散焊过程中,通过开发原位自生的复合中间层材料,确立合适的连接工艺,表征和分析接头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而探索接头中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进一步阐明接头的扩散连接机理。设计并制备出了理化性能及结构与SiC基体相近的陶瓷基复合中间层,通过降低界面处因中间层与SiC母材间热膨胀系数差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采用了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在真空条件下基于原位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复合中间层材料来进一步扩散连接SiC陶瓷。在扩散焊过程中,通过开发原位自生的复合中间层材料,确立合适的连接工艺,表征和分析接头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而探索接头中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进一步阐明接头的扩散连接机理。设计并制备出了理化性能及结构与SiC基体相近的陶瓷基复合中间层,通过降低界面处因中间层与SiC母材间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的残余应力来减少接头中裂纹数量,进而提高接头的结合强度。在1300℃时按摩尔比Ti:Si:C=1.x:3:2(x=0,0.1,0.2,0.3)通过反应SPS技术制备了TiCx-SiC复合材料成功连接了SiC陶瓷。但此时接头中缺陷较多,连接可靠性较差。在1200-1600℃范围内使用Ti3SiC2连接了SiC陶瓷。随着温度的升高,连接层材料的硬度逐渐升高,SiC接头的剪切强度先升后降。当温度升高到1500℃时,部分Ti3SiC2相发生分解形成了脆而硬的TiCx相,使得中间层的硬度增高。此时形成了Ti3SiC2-TiCx复合连接层,接头获得了最高剪切强度(82.4 MPa)。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到1600℃,Ti3SiC2已经完全分解,连接层主要由TiCx相组成,中间层的硬度继续增高。失去了Ti3SiC2相,残余应力无法得到有效缓解,使得连接层中出现大量裂纹缺陷,进而导致了连接强度的降低。相比较纯的Ti3SiC2相或者TiCx相作为连接层材料,Ti3SiC2-TiCx复合材料更有利于接头力学性能。在1400℃时通过添加适量B4C与Ti3SiC2的原位反应形成Ti B2、TiC以及SiC等硬质增强相,制备出颗粒增强的中间层复合材料同时实现对SiC陶瓷的连接。反应形成Ti B2、TiC以及SiC等硬质增强相均匀的分布在Ti3SiC2基体中,使得连接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提升。通过改变B4C的添加量,可以调节连接层材料的微观组织,降低连接层热膨胀系数,从而实现更好的连接效果。随着B4C添加量的升高,中间连接层材料的硬度逐渐升高,而SiC接头的剪切强度先升后降。在添加5-15 wt.%B4C范围内,均能获得更高的SiC接头连接强度。当添加了7.5 wt.%B4C时,接头的最大剪切强度为112.5 MPa,相比较不添加B4C时性能提高了53.9%。在1200-1700℃范围内使用Ti3SiC2-B4C-Si体系制备了SiC-Ti B2复合材料成功扩散连接了SiC陶瓷。随着SPS温度的升高,SiC陶瓷接头的连接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在1600℃时获得了最大剪切强度(128.0 MPa)。1600℃时反应形成复合材料中间层主要由48.7 vol%SiC以及51.3 vol%Ti B2相组成。复合中间层整体的热膨胀系数与SiC母材较为相近,二者之间的残余应力较低,实现了较好的连接效果。在1150-1450℃范围内通过TiH2-Si-C体系原位反应制备了Ti3SiC2-TiCx复合材料,同时连接SiC陶瓷材料。随着温度的升高,中间连接层材料的硬度先降低后升高,而SiC接头的剪切强度先升后降。在1250-1350℃范围内,中间层的缺陷较少且与SiC母材的连接界面较好。对于1350℃的接头,此时形成了Ti3SiC2-TiCx复合连接层,获得了接头的最高剪切强度(80.5 MPa)。在1300-1600℃时使用TiH2-Si-C-Al体系制备了Ti3SiC2-SiC、Ti3SiC2-SiC-TiC以及TiC-SiC复合材料,同时实现对SiC陶瓷的连接。随着SPS温度的升高,SiC陶瓷接头的连接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在1450℃时获得了最大剪切强度(124.9 MPa)。所制备的Ti3SiC2-SiC复合中间层材料具有比单纯Ti3SiC2材料更高的硬度以及抗破坏能力。
其他文献
钨具有高熔点、高热导率、低氢滞留量、低热膨胀率等优异综合性能,因此被认为是面向等离子体第一壁的最有前景候选材料。合金化是最常用的改善钨基体材料性能的手段之一。本文首先通过机械合金化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方法制备了W-Cr合金,探索了掺杂Cr元素对W基合金组织结构、高温辐照行为和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然后向W-Cr合金中添加金属间化合物WSi2,研究了WSi2添加量与材料抗高温氧化性能之间的关联性。最后通过
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化石能源作为人类文明的驱动力已日趋完善,但是其弊端也随之变得尖锐起来,环境污染和其不可再生性催促着科研人员去寻找新型的清洁能源。热电材料作为一种将热能和电能相互转化的功能性材料而受到广泛关注,它可以利用材料自身的热差进行发电,也可以通入电流实现材料一端的制冷,用途十分广泛。就目前而言,Bi-Te基热电材料是室温附近热电性能做好、应用最为成熟的热电材料,但随着近些年来研究人员
铁基粉末冶金减摩材料具有组成设计调整灵活、生产成本低、力学及摩擦磨损等综合性能优良的特点,在工程机械、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广泛。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对机械零件的服役条件更加苛刻,从而对减摩零部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孔铁基烧结体中充填具有良好减摩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以在保持材料高强度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材料的减摩性能。然而,由于聚合物组成性能和烧结体孔隙限制,在实现聚合物均匀充填及有效发挥充填聚合物
本文主要探讨稀土的添加对PTFE基复合材料在与45号钢进行对摩时的摩擦起电现象和转移膜的形成。针对PTFE复合材料组成:Gr,CF,GF,MoS2,采用正交实验设计,选取实验水平并提供数据分析方法获得优选值。以期为高性能PTFE复合材料设计提供成分优化参考。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稀土添加工艺:1.只对基体进行改性;2.基体、填料共同改性。考虑到稀土元素作为金属元素加入样品,势必对复合材料的摩擦起电电压产
钽箔在电子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导师项目,通过单向拉伸试验、光学显微镜、维氏显微硬度、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技术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等表征检测手段,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对钽箔微观组织、再结晶织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讨论了不同厚度退火态钽箔在拉伸性能上表现出的尺寸效应现象,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退火温度对钽箔的显微组织、再结晶织构和力学性能有着显著影响。通过对厚度为100μm钽箔
双金属包覆材料是由两种不同性能的金属结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它兼具两种组元金属的优点,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有独特的综合性能,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静液挤压工艺是一种特种挤压工艺,在高压液体环境下迫使材料发生变形。利用静液挤压工艺对双金属包覆材料进行加工,可以提高材料的塑性成形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双金属包覆材料的均匀性与界面结合能力,是双金属包覆材料加工变形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静液挤压实验过程繁琐
我国已陆续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康复中心以及大量的社区康复机构,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康复机构网络。但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康复机构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深入开展康复机构组织建设与管理研究,创新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复机构管理模式,规范康复机构建设和服务标准,对于指导我国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指南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结合国际康复机构质量认证委员会(CARF)理念
中国低活化马氏体(CLAM)钢由于其良好的力学性能、较高的热导率和较低的热膨胀系数被选为核聚变堆包层模块结构材料之一,但其在550℃时受高温和辐照导致显微结构的不稳定、蠕变强度低,限制了其在聚变堆中的使用。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钢是一种内部具有极高密度的Y-Ti-O的纳米团簇的低活化钢,这种Y-Ti-O纳米团簇的高温稳定性好,对位错运动具有强烈的阻碍作用,使ODS钢具有很高的拉伸强度、高温蠕变强
熔模铸造工艺复杂且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对熔模铸造的设备也必须有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熔模铸造中型砂监测设备即阻旋式料位计进行研究。阻旋式料位计是精密铸造行业中测量型砂料仓、检测物料高度的重要物件之一,而与其他料位计相比,具有功耗低,效率高、价格低等突出优势并符合机械产品节能高效的发展方向也因适应性强而被广泛使用。但阻旋式料位计的结构刚度较低,在实际使用中易受物料对其轴向载荷、径向载荷及倾覆力矩等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