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SIMI MOTION运动分析系统对我国2006年跆拳道锦标赛的决赛、半决赛阶段女子选手的动作技术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获得女子选手在实战中横踢、前踢、下劈技术动作的时间、角度、速度、重心变化等生物力学参数,从中找出横踢、前踢、下劈动作技术各自的差异性和共同特征,以探索实战状态下动作技术的内在结构和规律,为跆拳道训练提供定量的数据和理论参考。研究发现:横踢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表现为,在整个动作周期中摆动腿的启动提膝、踢击、收腿阶段分别占26%、26%、48%。其中冠军选手的启动提膝转髋的时间要优于其他运动员;动作三个阶段的临界时刻点,各选手的髋、膝关节角度差异较小,相对稳定,踝关节角度差异较大。而支撑腿在临界时刻点各关节角度差异较大。髋、膝关节的角度变化方面,林姬和张碧喻的髋、膝关节的动作模式优于王莹和刘蕊;关节点运动速度上,大部分运动员实现了以髋领先实施打击,踝关节速度方面只有王莹的两次速度峰值实现了“快打快收、收比打快”;重心变化特征上,选手运用横踢技术动作时,重心位移量和方向根据实战状态不同而变化。前踢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表现为,在整个动作周期中摆动腿的启动提膝、踢击、收腿阶段分别占24%、25%、51%。各选手髋关节在启动前临界时刻点的角度和膝关节在踢击前时刻点的角度差异较小,支撑腿的膝、踝关节在各临界时刻点的角度差异较大。实战中,前踢存在主动和被动前踢的两种交战状态,主动前踢在启动提膝转髋阶段的髋关节曲线上的有一个明显的角度峰值;在髋、膝关节速度特征上,各运动员在启动阶段提膝过程之后,躯干有一个迅速前倾的过程。大部分运动员髋关节速度到达最大值的时相先于膝关节速度达到最大值。选手中,大部分选手的第一踝关节速度峰值大于第二次速度峰值,只有蒋梦菲的踝关节两次速度峰值比较接近;从重心变化情况上,运动员选用前踢动作技术时被动前踢的使用频次较高,成为前踢技术的主要进攻方式。下劈实战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表现为,在整个动作周期中摆动腿的启动提膝、踢击、收腿阶段分别占22%、46%、32%;在角度特征上,在启动阶段,下劈类似于前踢,在提膝之后躯干有一个迅速前倾的过程;在速度特征上,张强、宗绍娟冠军选手的两次踝关节速度峰值要快于蒋梦菲,杨萍的进攻发力方式有别于其他三位运动员;在重心变化方面,四位运动员的踢击阶段的位移量要大于启动提膝、收腿阶段,占了进攻总位移的半数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