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National Narration of Ireland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Shakespeare's History Pla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chen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历史剧诞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时值英国社会步入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阶段,国力昌盛,文化繁荣。伴随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日益高涨,英格兰渴望建构独立强大的民族国家,确立民族身份的诉求愈加强烈。然而,十六世纪下半叶,英格兰最早殖民地——爱尔兰却叛乱频发,成为缔造英格兰中心民族国家的一大障碍。
   文学生成与社会历史总是紧密关联的。细读莎士比亚历史剧,我们发现,伴随着高昂的英格兰民族自豪话语,文本中对爱尔兰民族的他者化叙述也显性呈现。因而,本研究试图将历史剧文本置于十六世纪末期英、爱冲突的历史语境下,以新历史主义“自我形塑”、“话语流通”及“颠覆与遏制”概念为理论视角,从意识形态、文化殖民和民族关系角度梳理出文本中对爱尔兰民族的他者化叙述特征。本文旨在揭示这一特征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以及在英格兰中心主导话语影响下,该民族叙述通过历史剧在舞台上的广泛流通,参与英格兰中心民族身份构建的能动作用。本文除序言与结论外,主体部分包括三章。
   序言部分指出了莎士比亚历史剧的重要性及当前国内研究的不足,概述了本研究的主旨,理论视角以及基本结构。
   第一章通过对历史剧两个四部曲中君王形象与爱尔兰之关联的梳理,指出在英格兰中心的主导意识形态之下,文本中英格兰民族身份的自我形塑是经由对被他者化的爱尔兰象征性的征服和毁灭达到的。
   第二章通过论证《亨利四世》及《亨利五世》中表现民族语言交锋的两幕场景乃剧作家的刻意之笔,揭示了文本下的爱尔兰潜文本:殖民者未能在语言和文化上同化被殖民者却反而被同化,以及反爱尔兰话语之下,英格兰对于爱尔兰文化殖民颓势的深深焦虑。
   第三章将《亨利五世》放置在英格兰与其凯尔特邻邦的民族关系中,通过对文本中威尔士与爱尔兰民族的代表人物弗鲁爱林与麦克莫里斯的对比分析,指出莎士比亚将威尔士塑造为完全臣服的被殖民典范,与之相对的则是爱尔兰半殖民的尴尬处境。然而剧作家通过赋予被边缘化的爱尔兰人以颠覆之声,再将其收纳的策略,暗示出爱尔兰定被收服,民族定将迈向统一。
   结论认为,从意识形态、文化殖民和民族关系角度来阅读莎氏历史剧,可以清晰地看到文本中的英格兰中心主义意识。这一意识叙述作为一种殖民话语在戏剧舞台上流通,参与以英格兰为中心的英国民族一国家意识建构造,具有能动的形塑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结合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丰硕的成果。《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份和传播的政治》即是加拿大著名翻译理论家谢莉·西蒙(Sherry Simon)的重要译学理论专著之一,也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女性主义视觉下的翻译问题的学术性专著。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看来,忠实既不是针对作者也不是针对读者的,而是对写作方案而言的——作者与译者都参与了这一方案。在这
学位
会议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