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这一概念,并将之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新指标,它的基本假定是:只有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发展才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不丹王国在施政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提升国民幸福总值的四大战略领域,又称国民幸福总值的四大支柱(pillars of GNH):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与公平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与促进、政府善治。其下又可划分为九大领域:心理幸福感、健康、教育、文化、时间利用、政府善治、社区活力、生态的多样性与恢复能力、生活水平。“不丹模式”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衡量指标和发展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展和人民心理幸福感之间出现的矛盾,同时也促使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更加考虑到对“人”的关怀,更加重视人的精神诉求和全面发展。鉴于此,译者撰写了《重思发展》(Rethinking Development)一书的节选翻译报告,带领人们进一步了解“不丹模式”在饮酒、媒体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从印第安文化的视角重新解读“幸福”的内涵。根据节选文本的内容、文体特征,该翻译报告节选的三篇文章属于典型的社会科学文本。根据彼得·纽马克的文本划分理论,社会科学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其翻译宜遵循“交际翻译法”,交际翻译理论的最终目标是使目标语读者产生尽可能与源语读者一致的效果和反应。因此,在实践操作层面,译者以“交际翻译法”作为本次项目翻译的指导理论,在翻译过程中遵循“准确性”和“可读性”原则,探讨和归纳了诸如论文标题、专有名词、抽象词汇、定语从句、长难句等的翻译技巧以及译文篇章衔接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译者也讨论了社科文献语言的特点,指出了资料、平行文本查阅在社科文献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是译者对翻译过程的总结,国内较少有学者从实践角度、以翻译报告的形式探讨社科文献的翻译。与此同时,针对用非标准英语写成的社科文献翻译,笔者也点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两点是本文的创新所在。译者希望此文能对后来的学者研究社科文献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