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典籍之一,其蕴含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孔子思想,以"仁"和"礼"等为代表,流传至今。"礼"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认为"礼"是治国的之本,"仁"是"礼"的精神内容,二者相结合,"援仁入礼,以仁充礼",希望用道德和礼教建立起理想国家。所以,"礼"在《论语》的英译过程中是一个重要概念。本论文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为理论视角,探讨《论语》中"礼"一词英译本中所产生的不同以及原因。伽达默尔认为,翻译是一种理解与阐释的过程,能使译者对于文本产生理解。翻译同时也具有普遍性、历史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任何人在解释的过程中都带有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文化传统,这些不同经验使阐释者具有了不同的"前见"和"视域"。不同的"前见"和"视域"使他们对原作的理解与阐释也大相径庭。在《论语》众多译本中,作者选取了早期传教士理雅各和晚清学者辜鸿铭译本为例。理雅各是他是第一位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学者。辜鸿铭则是华人翻译《论语》的嚆矢。二人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都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作者从"礼"字的起源开始探究,分析二者的译文,着重研究二位译者对于"礼"所给出的不同译法。作者也会深入分析两位译者的身份和经历在翻译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从而探究典籍英译中所应采取的策略。经过对比,理雅各和辜鸿铭在翻译《论语》的目的上有所不同,二者的学识经历的不同视域也导致了对"礼"翻译产生偏差。辜鸿铭多采用意译,理雅各多采用直译。二者都尽量做到了尊重原文,采用了最适合自己视域的翻译方法,从而将"最接近"的译文给读者。二人对"礼"的不同的视域也体现出二人在个人经历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