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青州作为九州之一,区域基本为今天的山东省,在南北朝时期为南北交汇地带,是重要文化和战略地区。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陆续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佛教造像,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其典型特征为背屏式石造像和薄衣贴体的单体式造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州造像的发达固然有大时代环境的影响,但其造像又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价值。以往论者多着眼于对其单体式造像论述,强调其样式的新颖及其与印度秣菟罗造像样式关系。但背屏式造像一方面可以说是南北朝时期造像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其背屏造像中的龙与嘉莲的元素并非仅仅为地方样式特色,而是其图像创新的体现。但是,对于此图像论述者多言南朝或北朝对其影响及关系,对于其样式源头的印度北部犍陀罗和中部秣菟罗造像的关联却涉及较少,因此大背景不够全面。从造像表现来说,魏晋南北朝正是中国人物画的成型期,有对后世影响重大的顾恺之、戴逵父子、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等,且受佛教和佛教美术影响都长于佛画,无论是“瘦骨清像”还是“曹衣出水”,都是对绘画风格的形容,这些特征也都反映到了雕塑造像上。因此本时期佛教造像亦深受到绘画风格的影响,在青州造像上亦可以领略到这些具体特征。从图像比较的角度看,传世的南北朝时期的金铜造像形式本身与青州背屏式造像的形式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样式与石造像可以互证。而南北朝造像铭文的不同也反映出不同的世俗关系,这在青州造像中都有具体的反映。制作技巧和材料特性也是影响佛教造像的部分,这一方面也作出了科学分析。另外,青州的人口流动应为青州造像的石雕技术的突然成熟提供了可能。但是,与造像关系最密切的还是相关佛经,僧人传教的方式即“设像行道”。因此,佛教造像必然直接反映相关佛教经意。考查本期流行的弥勒经和法华经等经意也可以更准确地揭示造像形式的涵义。而且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建设,青州造像的研究和再利用更具有现实意义,借助于3D技术成型,可以更加方便研究和学习,必然可以为这一进程发挥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