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水作为“伏羲之宇”,自1988年开展第一届伏羲祭祀大典以来,已连续进行了29届,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祭祀乐舞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多样化的功能,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文章以“天水伏羲祭祀乐舞文化研究”作为题目,正是要在简要分析伏羲文化起源、分布与传播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伏羲祭祀礼仪及程序,全面总结伏羲祭祀乐舞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与传承方式。天水市主要根据晚清时期的礼仪规则制定出伏羲祭祀礼仪,“祭祀搭台、复兴文化、促进发展”特点鲜明。伏羲祭祀采用了古代最高的“九鼎八簋”和“太牢”规格,遵循着奏乐、击鼓鸣钟、恭读祭文、鞠躬敬祭、乐舞告祭、敬献花篮、谒庙拜祖的程序,创作出引子、褒扬伏羲公德、赞美国家繁荣富强、介绍甘肃繁荣兴旺、期盼盛世未央五方面内容的祭文。伏羲祭祀大典期间主要表演了《敬香》、《八卦鼓》、《夹板舞》、《旋鼓舞》、《水袖舞》、《供果》、《翎子》等舞段,蕴含着浓厚的伏羲文化、儒道文化、农耕文化三方面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明显的祭祀性、礼仪性的特征,鲜明的民俗性、艺术性的特征,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的特征。天水伏羲祭祀乐舞的社会价值涉及到强化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也承担起一定的宣传、教化方面的功能,增强人们借助天水民间乐舞进行强身健体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