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琴南乃清末民初颇有成就之学者,《春觉斋论文》是他任教京师大学堂时的讲稿,亦是最能代表其古文理论的作品。本文绪论部分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并就研究内容与方法做简要概述。第一章将琴南置于具体的历史中,以时代思潮、闽地风气、个人经历、师友教化及西方小说作为其文论的思想渊源。事变方兹,危机四伏,琴南应时而为,以儒家之道作用现实。作为以古文翻译西方小说的第一人,其述海外风物,传西洋政教之功不言而喻。意识到小说与古文的相通之处,他更以西方之新理而助其行文。除此,在师友的教化与切磋过程中,无疑助益其古文根祗之深化。第二章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作为《春觉斋论文》的立论背景。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为代表的“新青年”,从解构传统文化入手,覆伦常、废古文,力求实现“民主”与“科学”。通过分析新旧阵营间各自的主张与内在的联系,亦可从侧面展现琴南的文化价值。而琴南论文强化甚至放大了儒家义理的作用,以尚理重情为主旨,正是出于昌明道统,以补时弊的祈愿。第三章论述古文文体论。琴南一方面接受《文心雕龙》与《古文辞类纂》的思想,其间多依彦和与惜抱之语而立论;另一方面,《流别论》中亦不乏琴南个人创见:他在前人文体论的基础上去奢去汰,确定了当世所必不可少的十五类文体,并考究文体正变,明晰各类文体的指示范围,在“选文以定篇”时又往往以昌黎之文为范例。第四章关注古文艺术论主张。琴南虽不言派,但他与桐城派却有密切联系。通过分析刘大櫆、姚鼐与琴南关于古文审美的主张,进一步展现桐城派文论的理论先导意义。琴南将“意境”引入古文审美艺术当中,并与识度相结合,作为最高追求,乃开先河之举。而其论画主张,亦能以“画境”完善“文境”。《应知八则》中所论之气势、筋脉、声调、风趣等作为由意境与识度推衍而成的审美因素,共同促成着古文艺术美的生成。第五章为技法论。结合方苞之“义法”说,“言有物”即要求文章内容充实,与理相偕。“言有序”是讲行文的条理性,包括经营篇章、句法、字法等各类技法。由此,琴南使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法”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以道为经,以法为纬。而他在道与文之间,又通过积理积学而建构一种融通意识,力图由文统而实现道统。第六章根据《春觉斋论文》论述的古文理论,分析琴南古文作品。将其作品大体分为彰阐圣道、哀叹世态与独抒性情三类,每类选择数篇作品进行分析,虽不能涵括琴南古文所有篇章,求得内容之全面,但以此为牖,亦可佐其古文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