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全身麻醉诱导时给予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比较其对学龄儿童斜视矫正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防治的有效性,同时观察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探究舒芬太尼在学龄儿童斜视矫正术中的适宜麻醉诱导剂量,以期为接受短小手术的同龄患儿在麻醉诱导时应用舒芬太尼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择期全麻下行斜视矫正术的学龄期患儿70例(6~12岁),麻醉诱导时顺序静脉注射阿托品0.01m.kg-1,预定剂量舒芬太尼,中长链丙泊酚2.5~3mg.kg-1,阿曲库铵0.5mg.kg-1,随后完成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行控制呼吸,据年龄和体重调节呼吸参数,维持PETCO2在31~35mmHg[1]。术中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根据手术刺激强度,保持麻醉深度在1.0~1.3MAC。待患儿自主呼吸和意识恢复良好,拔除气管导管。手术过程中无特殊情况均不追加任何静脉药物。舒芬太尼剂量的确定:按Dixon描述的上下波动法[2]。根据预实验并参考Davis[3]的研究,本试验舒芬太尼的起始剂量为0.3μg.kg-1,随后依观察指标结果,确定下一例依次递增或递0.05μg.kg-1。本试验中气管插管操作均有具有主治医师及其以上职称的医师操作,镇静镇痛评估均由另一名麻醉医师完成。观察并记录患儿入室时、给药后、插管时、拔管时及拔管后5分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拔管时间,术后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版本(IBM 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序贯资料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50%和95%达到满意镇痛时舒芬太尼的有效剂量(ED50)和(ED95)以及各自的95%置信区间(CI),计算50%和95%达到满镇静时舒芬太尼的有效剂量(ED50)和(ED95)以及各自的95%置信区间(CI),意计算出现不良反应50%和95%时舒芬太尼剂量,即TD50和TD95以及各自的95%置信区间(Cl),血液动力学数据的改变用多变量ANOVA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儿术后出现疼痛、躁动和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概率以及拔管时间均与麻醉诱导时舒芬太尼剂量具有相关性,随着舒芬太尼剂量的增加,患儿术后躁动的概率减少,但嗜睡、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增加,且拔管时间随着舒芬太尼剂量的增加也相应延长。为达到满意镇痛效果,诱导时舒芬太尼 ED50(95%CI)和 ED95(95%CI)分别为0.274μg.kg-1(0.247 μg.kg1~0.292μg.kg-1)和 0.316μg.kg-1(0.296μg.kg-1~0.377μg.kg-1);而达到满意镇静效果,诱导时所需舒芬太尼ED50(95%CI)和ED95(95%CI)分别为0.290μg.kg-1(0.220μg.kg-1~0.325μg.kg-1)和 0.452μg.kg-1(0.403μg.kg-1~0.586μg.kg-1);术后出现不良反应,诱导时舒芬太尼TD50(95%CI)和TD95(95%CI)分别为0.552μg.kg-1(0.464μg.kg-1~1.140μg.kg-1)和 0.847μg.kg-1(0.640μg.kg-1~2.466μg.kg-1)。[结论]:对于手术时间<1h的学龄期患儿斜视矫正术,当全麻诱导时给予舒芬太尼剂量在0.316μg.kg-1~0.452μg.kg-1时,可有效预防术后患儿苏醒期躁动,麻醉前、麻醉后患儿的血流动力学较平稳,麻醉中和麻醉后较少发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