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温通”思想指导下,观察电子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雌二醇、孕酮激素水平的影响,初步探究其治疗机制。方法:收集符合要求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76例,随机分为电子灸组和西药组,每组各38例。电子灸组采用电子灸治疗,选穴关元、水道、三阴交,治疗时间为经前7天至月经来潮,每日1次,每次30分钟;西药组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于经前1天开始服药,每日2次,每次300mg,连服3天。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经周期。结果:1.基线比较:最终纳入痛经患者72例,每组36例,两组病例基线齐,具有可比性。2.疗效结果:(1)疼痛指标结果:从不同时间点组间看,在治疗前,两组的VAS及痛经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第1及第2个月经周期,电子灸组的VAS及痛经症状评分均高于西药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第3个月经周期,两组VAS及痛经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期,西药组的VAS及痛经症状评分高于电子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组内不同时间点看,两组的VAS及痛经症状评分均在治疗前至第3个月经周期逐渐减小(P均<0.05),在第3个月经周期至随访期,电子灸组无明显差异(P>0.05),西药组增大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改善痛经程度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西药组痛经程度高于电子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血清E2、P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灸组治疗后的血清E2含量较治疗前及西药组降低,血清P较治疗前及西药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疗效评定结果:电子灸组、西药组的近期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80.56%,两组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灸组、西药组的远期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44.44%,电子灸组的远期疗效优于西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治疗痛经中,两组均有效且近期疗效相当,但西药组的起效快,而电子灸组的远期疗效较西药组好,初步推测电子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血清E2含量,升高血清P含量来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