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杭州诗歌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一地域诗歌群体的诗学理念、创作成就、诗史影响加以分析,并对此地域诗歌体系内部复杂的互动机制加以梳理,以展示这一地域诗歌的整体风貌及其在清代诗史进程中的独特价值。论文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从宏观视角出发对雍乾杭州诗歌进行综合研究。第一章简要梳理了清代杭州诗歌的发展脉络,厘清雍乾杭州诗歌的来源与去向,还原当时地域诗歌的基本格局,认清雍乾时段在清代杭州地域诗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第二章则对雍乾杭州诗歌的整体特征加以分析,认为雍乾杭州诗歌具有以下几点特征:在诗学思想上注重雅正格调,重视主体学力,且在诗史观念上不为时代、派别所限,秉持通变的态度;在内容题材上偏于个人化、闲逸化,较少牵涉社会政治,同时地域色彩较为鲜明;在创作手法上将唐诗兴象手法与宋诗以学为诗的技法综融合一,形成一种既博雅新奇又情韵悠长的新型艺术手法;在美学风格上以优美为主,多以清隽之风见长。第三章则对雍乾杭州诗歌的成因加以考察。首先,时代政治文化背景对雍乾杭州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太平盛世与文字狱并存的时世环境引导诗人创作在内容、情感上偏于闲逸;二是崇雅重学的时代文化思潮促使诗人重视格调的雅正与对学问的倚重。其次,地域文化对雍乾杭州诗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偏于柔美平和、安逸闲雅的地域文化性格促使杭州诗歌以平和清逸、秀美典雅为主,较少粗犷雄健之风;重博雅、重审美的地域学术传统则引导杭州诗歌注重主体学力与文艺审美的独立性;杭州的藏书文化又为地域诗歌以学为诗的风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动力。除此之外,本土风景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引导地域诗歌风格进一步向清雅秀美的方向发展。第四章则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分析了雍乾杭州诗歌的影响。首先从共时性角度梳理了雍乾杭州诗坛与同时期扬州诗坛、津门诗坛、京城诗坛等地域诗坛之间的互动,厘清其在时代诗歌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从历时性角度对雍乾杭州诗歌在清代诗史进程中的作用加以剖析,认为它在清代宋诗风尚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衔接与深化的作用,在清代诗歌学问化历程中也起到了承续与拓展的作用;最后从地域诗史流程的视角对雍乾杭州诗歌加以考察,判定雍乾时段既是清代杭州地域诗歌的转折点,又是清代杭州诗歌的定型期,同时还是清代杭州地域诗史的艺术高峰期。最终结合这几点,对雍乾杭州诗歌的诗史意义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估。中编从微观研究的角度选择雍乾杭州诗坛中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诗人加以个案研究。其中即包括浙派诗歌的奠基人厉鹗,也包括杭世骏、吴颖芳、吴锡麒等浙派诗歌的骨干人物,还包括有意对浙派诗风加以修正的唐音派代表朱彭,另外还有一些独立于流派之外而自成一家的优秀诗人如符曾、金农、宋大樽等人。每个个案研究中都深入考察了各人的诗学理论、诗歌特色,详细辨析这些作家在时代诗坛及地域诗坛中的影响与意义,同时注重流派内部不同作家以及不同流派代表作家之间的比较分析,力图通过这些个案研究的组合来更全面、深入还原雍乾杭州诗歌的多元面目,揭示作为体系存在的地域文学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复杂关联机制。下编转换视角,对雍乾杭州诗坛中出现的诗歌社群加以研究。首先从整体上分析雍乾杭州诗歌社群的类型、活动内容、创作特征及其对地域文学生态的影响。此后按照消闲类、寄情类、竞技类这三种不同类型,分别选择南屏诗社、六逸会、九老会、瓣香吟社、投壶诗会等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诗歌社群进行个案研究,深入还原这些诗歌社群的诗史原貌,分析其形成机缘与运行机制,研究其诗歌创作特征,并对其在地域诗歌格局中的影响加以梳理,揭示各类诗歌社群在地域诗歌生态中的特殊作用,以此来进一步推进雍乾杭州诗歌研究的全面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