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住宅是中国农民财富和身份的一种象征,农民对于房屋有着特别的感情。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搞好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农村居民住宅建设规划与设计,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居民住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关键内容,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面貌的重要工作,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社发展紧密相连。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住房建设在全国各地掀起一阵又一阵的热潮,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河北省农民人均收入连续稳步增长,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达6900余元,同比增长16%。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建房热情持续高涨。2009年初,河北省作出了实施农村新民居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实施“千村示范”工程,在全省农村范围开展新民居建设试点工作,着重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和优化农村环境,努力实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生产生活便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近五年来,全省农村居民住宅建设规模每年都达2000万平方米左右,农村住宅的楼房率也接近17%。新农村住宅有别于以往的农村居民住宅,它不但是全面、系统性工程,还时刻体现出住宅建筑的地域属性与人文差异。新农村住宅建设,不仅能够极大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对自身居住条件改善的迫切愿望,促进农民逐渐转变传统老旧观念,接受住宅建设新模式。同时,还要促进生产,统筹规划各项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基础设施之间合理配合、顺畅衔接,确保各项设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针对河北省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存在的诸如规划布局分散、功能结构不合理、工程质量差、建筑外观千篇一律等问题,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以人为本,重视农村住户参与,听取农民意见。在《河北省农村新民居规划建设指导意见》中曾提出“充分尊重和顺应农民意愿,争取农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民居的主体作用。”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村居民群体,新农村住宅建设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向导,充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现代建造技术与传统建筑技艺兼容,开源与节流并举,因地制宜,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耕地资源,力求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体现“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本文在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大背景下,以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研究为线索,住宅设计相关理论为基础,针对河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参与台头村新农村住宅建设综合整治方案设计的社会实践,深入农村,以历史脉络、地域属性、人文环境等多角度深入分析农村居民住宅建设,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入手,以传统建筑文化为切入点,调查住户的使用需求,了解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中所体现既方便日常生活又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的鲜明特点,重点分析住宅布局的基本原则与具体要求,着重强调传承与发展当地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色,探讨了以新农村整体区域规划与发展,实现农村住宅建设人性化、科学化,建设土地节约、能源节约、人居环境优美、公共基础设施完备的新农村规划设计新课题,从宏观规划层面到具体住宅建设层面发挥指导作用,为农村居民建房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