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对光照诱导的蛋白质聚集的调控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qk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蛋白质纳米粒子药物传输系统,由于其既拥有纳米粒子的特征,能有效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并具有基于EPR效应的被动靶向性,同时又具备天然生物材料所拥有的很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无抗原性等优势,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蛋白质纳米粒子药物传输系统的重要作用也大大地促进了其合成方法的发展。目前常用的蛋白质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如乳化法和去溶剂化法等,一般是在极端的条件下使得蛋白质部分或完全去折叠,而且还常常需要引入一些交联剂才能帮助蛋白质聚集成特定的纳米聚集体。这些方法不仅难以实现纳米粒子合成的可控,而且由于还原剂或者交联剂的加入,可能带来潜在的毒性。最近我们课题组基于紫外光照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蛋白质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一步光合成蛋白质纳米粒子药物传输系统。这种方法克服了上述传统方法的缺点,同时,体外和体内实验还表明,所合成的乳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子能够有效的提高阿霉素的抗肿瘤疗效。这预示着这种新的合成方法可能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在接下去的应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例如:由于制备过程中需要把药物和蛋白质同时光照,对于那些易受紫外光破坏的药物的装载而言是个很大的问题。再如,由于光照时间较短,参与自组装的蛋白质的比例相对较小,蛋白质的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体外药物缓释实验表明,药物从载药体系上缓释的速率和所处pH环境密切相关,即在酸性环境中有着爆发式的释放,而在中性条件下则释放非常缓慢。这其中的机制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去发掘。本文主要研究了pH环境对光照诱导的蛋白质聚集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为进一步改进光照诱导的蛋白质载药纳米粒子的合成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持。下面分三章来介绍我们的工作。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目前蛋白质纳米粒子合成的研究状况和问题。第二章,介绍了芳香族氨基酸介导的光还原二硫键过程和光照诱导的蛋白质聚集现象的研究历程和最新进展。第三章,主要刻画了我们利用pH环境实现了对光照诱导的蛋白质聚集的调控。我们发现在不同的pH环境下,溶菌酶光照后有截然不同的聚集动力学特性。即在碱性或者中性的环境下,溶菌酶光照后容易聚集,而在酸性环境下很难甚至不能发生聚集。进行一般性的理论分析后,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不同pH环境不仅可以改变分子间二硫键成键速率,而且可以改变蛋白质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而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对蛋白质自组装聚集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再结合对大量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推测改变静电作用是pH环境可以迅速调控蛋白质聚集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学位
太赫兹(THz)成像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广阔的技术应用前景。最近十几年太赫兹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使得其成像技术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以及无损检测等方面得到了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