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作为一种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手段,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考试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达到十全十美的效果,不仅不能获得所有人的褒扬和推崇,还引起许多的争议和否定,尤其是全国性的统考首当其冲地受到关注和争议。如我国现行高考制度就是如此:高考在年复一年地施行着,争议在年复一年地延续着,改革在周期性不断地进行着,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科举考试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似曾相识燕归来”,“史者师也”,因此研究科举考试兴亡的历史过程及原因,有助于为现行考试制度改革(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供借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我国传统社会存在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产生于隋代以前的选官制度实践,经历唐代的奠基、宋代的发展、元代的演变、明代和清初的鼎盛,走向清末的衰亡。科举考试以考促学,为封建社会培养了广大的读书人;所考内容为儒家经典,造就了封建社会中的绅士阶层;科举考试实行分级选拔考试,是一种任官资格考试,所以本文把科举考试定义为封建社会培养读书人以及考选儒家绅士和官员人才的制度。
科举考试随着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不断强化而演变而完备,并随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衰落而消亡。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科举考试所起的作用是正面的和积极的,而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它所起的作用是负面的和消极的。它兴盛的原因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推行和强化、社会民众的参与和追捧,以及考试原则的公平、公正性和培养人才的适用性。19世纪中叶前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中国封建专制体制濒于崩溃,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分工日趋复杂,对各种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而作为培养和选拔人才手段的科举考试仍然重道轻技、重文轻武,以千年不变的儒家绅士和官员人才来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科举考试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日益明显和严重,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封建统治者对这项关涉政治、教育等多方面制度的科举考试制度缺乏清醒认识,改革举步维艰,滞行半个世纪,失去了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型的机会。科举考试科目和内容的落后固然是其灭亡的内在原因,而封建统治者的愚顽保守、认识偏误则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科举考试虽然已经废止,但是科举考试蕴涵的公平、公正的精神内核具有普适性和现代性,是其他手段无法超越的。“取其精华”为现代社会所用,这是考试形式仍然被普遍采用的原因。同时,我们应吸取科举考试衰亡的历史教训,在今天的考试制度改革(高考、自学考试)中,不固步自封,以开放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研究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使考试内容与时俱进,以培养和选拔出适用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要实行考试形式的创新,保证考试公平、公正之精神在最大程度上的实现。如此,考试就能永葆其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