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传性色素异常症是一组以色素沉着或减退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分为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SH)和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DUH)。DSH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手、足背及四肢对称出现点状至扁豆大小的褐色色素沉着斑。2003年,Miyamura等首次发现双链RNA特异性腺苷脱氨基酶(ADAR1)的基因突变是导致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病发的主要原因。本文收集2例DSH患者,利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对致病基因ADAR1进行突变研究,分别发现患者ADAR1基因两个新的点突变,即患者1第2号外显子,C.1479C>G (p.Y493X)和患者2第8号外显子,c.2563-2566delCTGA,这两个突变位点都导致ADAR1基因翻译提前终止,最终生成一截短的蛋白,影响蛋白正常功能的发挥。同时通过对患者2的皮肤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皮肤沉着区域相于皮肤浅区域含有更多数量的黑色素细胞,且呈现向皮肤角质层极性分布的趋势;电镜检查与甲苯胺蓝染色结果一致,着色深区域散在分布着更多的黑色素小体,因此可以推测蛋白翻译提前终止生成的截短蛋白可能被降解,引起ADAR1蛋白单倍剂量不足,功能发挥不足,造成黑色素细胞和黑色素小体的分布不均,导致皮肤深浅不一。DUH于1933年由Ichikawa和Higari首次报告,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泛发性色素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分为两种亚型DUH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DUH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报告多见于DUH1。本文报告1个DUH的大家系和3例散发的DUH患者,利用芯片进行连锁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于2q35-37的17Mb范围内。对患病家系中的3名患者和1个正常人进行外显子测序,结合基因定位信息和外显子测序的结果选择出了4个候选基因,即USP40, ABCB6, SLC11A1和NCL,用Sanger测序方法排除了USP40, SLC11A1和NCL.3个候选基因,最终确定ABCB6基因的第11号外显子上的一个错义突变(c.1663C>A, p.Gln555Lys),该突变在家系中呈现共分离。在3例散发患者中发现1例患者出现ABCB基因的一个缺失(c.459delC),导致移码突变。另外2例DUH患者和455例正常对照测序结果均未发现ABCB6基因突变。先证者皮肤组织经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色素沉着皮肤组织和色素减退皮肤组织的基底层都含有正常数量的黑色素细胞,但是正常对照皮肤和色素沉着皮肤组织较色素减退皮肤区域含有更多的成熟的黑色素小体,而色素减退区域含有较多不成熟的黑色素小体;经免疫组化分析,显示ABCB6在皮肤的黑色素细胞中表达。因此认为ABCB6基因突变可能导致ABCB6蛋白功能的不足,影响了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颗粒的合成及分泌过程,由此导致色素分布不均,产生D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