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新闻语篇中模糊限制语主观性的认知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ivi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作为人们了解社会生活和外部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其语言要求尽量简洁、准确、客观。客观性常被认为是新闻语篇的基本属性,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报道者通常尽力避免使用流露其主观情感态度的表达方式,从而使新闻报道看起来尽可能的客观。作为模糊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模糊限制语常被用于新闻语篇中,旨在用模糊的语言表达使不确定的命题看起来更加客观。然而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与学者开始研究语言的主观性,认为主观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本研究依据Prince et al.(1989)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收集了关于所选中美英语新闻语篇中模糊限制语分布情况的数据,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观性为理论基础,对政治新闻报道中含有模糊限制语的表达进行主观性识解研究,旨在回答:1)政治新闻语篇中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是如何体现主观性的?2)新闻语篇中模糊限制语所体现的主观性对于新闻语篇及读者有何影响?为了解答以上问题,本研究选取40篇政治新闻报道自建了两个小型语料库,所选取的新闻语篇来自中美两大主流报刊媒体网站——《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语料库各收纳了20篇政治新闻报道,涉及了近期比较热门的两个话题——中国南海争端与韩国干政丑闻。依据Prince et al(1989)对模糊限制语类型的划分,作者首先确定了用于检索的关键词,然后借助AntConc软件在整个语料库范围内进行检索,定位出符合模糊限制语形式特征的表达,再人工排除不具备模糊限制语功能的表达,最后统计出两个语料库中模糊限制语的数量及四种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在各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以此为基础,本文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来研究中国和美国新闻报道者在新闻语篇中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的特点。随后,以Langacker的主观识解理论为依据,本文从两个语料库中选取了包含四种不同类型模糊限制语的10个案例进行分析。在此分析中,本研究兼顾话语、说话者、报道者三个要素的参与,对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识解研究,试图找出主观性在包含不同类型模糊限制语的新闻语篇中的体现方式以及新闻语篇中模糊限制语所体现的主观性对于新闻语篇及读者有何影响。通过分析,本研究有如下发现:1)在政治新闻语篇所使用的四类模糊限制语中,程度变动语与范围变动语的主观性主要通过对新闻报道者的主观识解来体现;直接缓和语通常为包含第一人称代词的主谓结构,因此其主观性无论从语言的本质或是认知的角度来看,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间接缓和语的主观性则通过说话者与新闻报道者之间的视角转换体现出来。2)政治新闻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主观性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但可能会对读者对于新闻事件的情感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研究基本验证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模糊限制语主观性的可行性。同时,从此角度研究政治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的主观性也为新闻语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较新的视角与方法。其中,用Langacker的主观识解理论来研究模糊限制语的主观性也是一次较新的尝试。
其他文献
本论文研究在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两个中文译本--巴金译本和王林译本为例,并进行对比研究,以选择出更适合儿童阅读的译本。  和之前定性分析的论文不同,这篇论文
随着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外交往成为国家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通过各种政治文献和政治言辞来阐明各种政策和路线,表达对国内外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展示各个
当今世界,随着电子媒介的大量涌入,文学的重要性逐步被削弱和挤兑。文学边缘化现象,即文学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已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争论和研究。本文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定量
纳撒尼尔·霍桑,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者之一。他的作品多数以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为背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本文介绍的《拉帕西尼的女儿》到目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