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入水多相流体动力学特性问题是发展跨介质装备所面临的重要技术难题。介质跨越过程对结构物自身运动特性、流场演化特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同时由于流场引起的载荷变化与结构物运动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开展结构物出入水多相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对明晰入水载荷生成机理、跨介质结构物的安全评估、跨介质飞潜器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针对圆柱体在不同攻角初始条件下入水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空泡随时间的演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水多相流体动力学特性问题是发展跨介质装备所面临的重要技术难题。介质跨越过程对结构物自身运动特性、流场演化特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同时由于流场引起的载荷变化与结构物运动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开展结构物出入水多相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对明晰入水载荷生成机理、跨介质结构物的安全评估、跨介质飞潜器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针对圆柱体在不同攻角初始条件下入水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空泡随时间的演化表现出明显的非定常特性,并且演化过程与攻角密切相关。攻角对流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空泡面积、空泡径缩时刻、喷溅冠表面闭合时刻等特征参数。同时,对入水冲击载荷与表面载荷变化规律开展研究,发现圆柱体入水冲击载荷峰值随攻角的增加呈梯度下降的趋势。并且在空泡发展的初期阶段,位于空泡内部的圆柱体表面相对压力为负值。当空泡分离线经过表面时,表面流场发生剧烈变化,进而出现压力脉动。在水压的作用下与水接触的部分显示出显著的正相对压力。其次,对截锥回转体不同攻角入水问题开展试验与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头型的回转体入水流场特征无量纲参数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冲击载荷峰值随攻角的增加而降低,并且相邻两个工况的峰值之差也相应缩小,表面载荷变化趋势与圆柱体不同,但载荷变化机理相同。通过数值计算可以发现,入水过程中回转体表面压力的变化主要集中在空泡分离线附近。底面压力不对称分布,周期性地以波纹形式从迎流面向背流面传播。并且回转体周围流场的运动特性与表面压力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当速度在表面形成漩涡时,表面的压力通常会小于环境压力。此外,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生学原理的跨介质飞潜器,并针对该模型开展入水试验与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飞潜器模型入水后能够自动调整运动方向,具有较好的姿态调整能力。同时通过数值计算发现在有波浪的环境下飞潜器入水具有更大的水平速度和更小的垂向速度,升、阻力系数也相应发生变化。并且不同波高情况也会对飞潜器的入水运动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计算的工况中,波高更高的情况飞潜器具有更大的水平速度和加速度峰值,阻力系数始终小于小波高的情况。最后,基于潜射无人机构型设计了一种利用螺旋桨推进的跨介质飞潜器,开展飞潜器出水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螺旋桨产生的推力能够使飞潜器完成从水下航行到空中飞行的介质跨越过程。螺旋桨转速越高,出水后产生的空泡体积越大,流场变化更加剧烈。机翼所夹带的小尺度涡数量也与转速成正比。最后发现高转速下飞潜器始终具有更大的水平、垂直速度,在出水后飞潜器受力瞬间增大,且峰值与转速成正比。在水下航行时头部有下沉的趋势,机身顺时针旋转,接触水面时偏转角度最大。
其他文献
材料的失效损伤和结构的破坏等问题是汽车工业界面对的重要难题之一。有限元方法(FEM)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要求位移场连续,难以处理非连续性问题。等几何分析(IGA)实现了CAD与CAE的统一,具有几何精确、精度高、收敛快等优点。由于等几何分析也是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同样不能有效解决裂纹扩展问题。扩展有限元(XFEM)和扩展等几何(XIGA)方法通过在传统有限元和等几何分析的逼近函数中加入附加函数来描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制造业迎来了全新的产业升级,其中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工是制造业转型的关键一步。但在机器人加工过程中仍主要采用传统繁琐的人工示教确定机器人的位置和姿态,而使用视觉系统识别机器人的加工位置和姿态是突破人工示教无法处理的复杂加工路径及工具姿态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直接基于机器人视觉测量获取的点云数据,解决机器人焊接轨迹识别和磨削工具姿态规划两个工程问题,其中机器人焊接轨迹识别的任务是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之下,3D打印作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FDM打印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零件成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负泊松比蜂窝因其吸能性强、抗冲击、抗震等优点,在汽车及其他领域有较多的应用,但其变形具有单向不可恢复性,不可反复利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负泊松比蜂窝的压缩性能,并对结构进行改进以实现吸能抗冲击以及回弹自锁可控的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拉伸试验测试研究了e-
为了解决汽车普及带来的道路拥堵、交通事故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成为了重要发展趋势。分布式驱动作为电动汽车主流驱动形式之一,具备优良性能,并且与汽车智能化系统有良好的兼容性。目前智能汽车运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常规工况的控制器设计,而在极限、复杂工况下的控制性能仍有待提高。因此,本文对分布式驱动智能电动汽车在极限工况下的运动控制展开研究。首先设计了轨迹跟踪控制器,并利用四轮独立驱动的优
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不断提高,汽车作为便捷的交通工具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在我国汽车保有量连年攀升的同时也导致了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使得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缓冲吸能性能优异的材料和结构在汽车防撞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其中包括泡沫材料及其夹芯结构。复合金属泡沫因其吸能多和设计性强而备受研究者青睐。本文采用细观与宏观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复合金属泡沫及其夹芯结构进行弯
四轮独立线控电动车凭借着拥有高自由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易结合智能控制方法等优点,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其有诸多优点,但由于驱动电机会因绝缘不良、绕组阻值变化等原因引起端电压发生变化以及线控系统可靠性不如机械结构的原因,这将会增加执行器发生故障的概率。因此,本文针对四轮独立线控电动车单个轮毂电机和异侧双轮毂电机丧失部分或全部驱动能力的故障,进行了容错控制策略的研究,以保证车辆发生故障时行驶的稳定性
经典连续介质力学模型在求解不连续问题时,由于构成偏微分方程的空间导数在裂纹尖端或沿裂纹表面不存在,无法有效模拟裂纹的自然萌生和动态扩展过程。基于非局部思想建立的近场动力学(Peridynamic,简称PD)模型采用积分形式的运动方程来描述物质力学行为,其本构力函数中包含了对损伤和断裂的描述,因此在分析材料破坏的问题时不需要引入额外的断裂准则,这些特性使之能够很好地模拟具有复杂破坏机理和多裂纹共存的
当今社会,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大氛围、人工智能的大浪潮、汽车行业的大转型的背景下,车辆的智能化正在迅速发展。无人驾驶汽车是智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车决策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智能车周围的人、车等智能体的行为预测是提高决策拟人化程度的关键。本文考虑多智能体交互进行行为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智能车决策方法开展研究。首先,分析混杂交通流中行人、车辆的运动特性和交互作用,建立包含目标驱动力、周
随着无人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人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单个无人车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进行救援、包围、协同搬运、区域搜索等任务需求时则无法满足。因此,多无人车协同便进入人们的视野,逐渐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多无人车协同工作的两个关键问题就是编队和路径规划,如何能使无人车快速的形成编队并且各种队形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灵活的变换以及在编队状态下如何能够高效的进行路径规划并躲避障碍物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