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大坝修建至今,已先后经历了建设期、蓄水期和后三峡时代等阶段。三峡库区腹地作为生态脆弱带和生境敏感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及其带来的移民安置、城镇迁建、生态扶持等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汤溪河流域、喀斯特—非喀斯特组合的梅溪河流域和喀斯特为主的大宁河流域作为典型流域,借助3S技术,提取流域DEM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系统分析1986—2017年三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生态安全整体演变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各缓冲区不同地貌类型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演变特征。(1)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1986—2000年,三峡工程处于建设期,土地利用表现为水域、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2000—2010年,该阶段主要处于三峡工程蓄水期,随着三峡移民工程的结束,进入后移民时期,与此同时受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流域出现耕地、灌木和草地向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转变的趋势,且以林地转化为主;2010—2017年,全面进入后三峡时代,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响应下,呈现出以生产功能为主的耕地向以生态和经济功能的经果林转变。(2)流域景观格局及其生态安全整体特征研究就景观生态安全指数而言,空间分布呈现好转趋势,趋势线在东西向呈现“U型”变化特点,在南北向呈现波动增加趋势。就景观安全时空演变而言,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具有较好的集群状况。受高程、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同一流域不同时间、同一时间不同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指数空间演变差异显著。(3)流域不同缓冲区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演变三流域土地利用程度整体综合指数、各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均随着缓冲距离的变化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波动下降趋势,其中汤溪河流域和大宁河流域分别以30 km和10 km处开发程度最大,梅溪河流域则随着时间的变化具有差异性特征。流域景观格局指数随着时间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斑块密度PD表现为先增后减,总体呈增加趋势;多样性指数SHDI持续性减少,且减幅明显;聚集度指数AI先减后增,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景观形状指数LSI先增后减,总体呈现减少趋势。(4)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演变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自身差异性的存在,景观格局指数随着缓冲距离的远近而不同,其中SHDI变化最为复杂,AI次之。具体而言,三流域耕地、林地、灌木和草地条件下不同缓冲区景观格局演变总趋势具有一致性,即为景观格局指数PD、LSI总体呈现上升趋势,AI呈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