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旅游业不断发展,国内举办大型事件、标志性事件与地方节事的增多,节事呈现不断发展态势。从居民视角,研究对举办地及其区域影响,对社区与节事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节事对举办地与区域的影响可分为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环境影响、个体影响。当前研究中,以事中与事后影响研究的静态研究居多,动态研究与事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对节事影响的空间差异关注较少,多为举办地或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研究,本文基于事前的影响研究有助于弥补事前影响与影响差异的理论研究。本文以南京2013年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与2014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事前居民对节事的区域影响感知与态度,结论如下:(1) 通过借鉴前人研究、结合亚青会与青奥会主题与事前特点,总结得出居民对亚青会与青奥会的感知和态度的41项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的方法与指标筛选,最终将36项指标归结为10大公因子,即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节事功利化、重视文化与扩大开放度、干扰生活环境、增加经济收益、支持举办节事、塑造社区精神、社会问题增多、社会成本增加。进行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积极影响感知因子间相关性较高。(2) 为进一步阐释支持态度与影响感知间的因果关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假设不成立,支持态度与影响感知间的因果关系不明显,这源于大型节事的增多,居民对亚青会与青奥会的“麻痹心态”,以及通过因子筛选后的公因子解释度降低。(3) 基于不同调研方式与人口学特征,分析不同群体的影响感知差异,得出在调研方式、年龄、职业、居住时间方面差异,而空间感知差异规律表明节事的社会生活影响强度与节事的设施建设强度相一致。进一步分析接触度与感知因子的相关性,得出参与度与支持态度密切相关。(4) 居民对亚青会与青奥会的积极影响感知内部一致性较低,而消极影响感知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这也表明居民对当前节事或地方性的节事活动存在排斥心态,认为类似节事属于政府形象工程,未考虑居民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