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肝硬化》指导代偿期肝硬化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20例,全部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ZYYXH/T88-2008,以下简称《指南》)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并依据其证型划分为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瘀热内蕴证、脾肾阳虚证及肝郁脾虚证5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煎剂口服,每次200ml,日一剂,分二次服。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6个疗程后判定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症状体征变化情况、中医症候变化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肝功能、肝纤四项),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脾厚、门静脉主干),以及安全性指标。观察结束后,将所有数据综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综合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22%,对照组为80.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②中医症候改善分析结果:治疗组中医症候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1%和82.46%,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③肝功能检测分析结果:两组患者ALT、AST、TBil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HA、Ⅳ-C、PCⅢ、LN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⑤B超检查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脾脏厚度及门静脉主干内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脾脏厚度及门静脉主干内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⑥安全性指标分析比较:两组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全部病例判定为安全。结论:《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部分》中有关肝硬化的中医治疗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中医症候、恢复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指标方面有确切的疗效,并且安全性良好,但在缩小脾脏厚度及门静脉主干内径方面疗效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