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农业生产中积累的矛盾不断凸显,改革开放初期曾经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而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障碍。在市场竞争中,农民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信息闭塞而不能很好地了解市场需求,生产和种植往往都是盲目进行的,谷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广大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加上受到农业生产特点的制约,今日很多地区的农村合作组织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善,还存在层次低、规模小、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的合作运动是从信用合作开始的,“中国合作运动导师”薛仙舟先生(1878-1927)是最早在我国宣传合作经济理论的,他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德国的合作运动,并对合作运动的积极作用形成了深刻的认识,1911年,薛仙舟先生回国后,积极在国内大力宣传合作运动。自清朝末期开始至今,我国合作经济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农业合作经济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并经历了多种合作形式,其发展和壮大经历了很多曲折的历程,目前来看,当下的农村合作组织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的,得到了大部分农民的拥护和响应。本文以政府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了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基本内涵、发展特征、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并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自身制度建设、提高组织成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其发展壮大的对策和思路。农村合作组织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变革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式,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破解单家独户“办不好”、企业“统不起”、政府“包不了”的金钥匙,所以,发展好农业合作组织对促进农业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