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鞋底磨损特征是由人体足型结构所决定的形象特征和行走运动习惯所决定的形态特征组成的综合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个人信息。但是目前针对鞋底磨损特征的量化研究依然较少,其与足底作用力的关系仍缺乏实验论证。因此探索客观科学的量化处理方法,分析鞋底磨损的形成变化及其与足底压力的关系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建立了60名青年男性自然行走状态下的足底压力和鞋底磨损样本集,提出了鞋底磨损的量化方法,即将鞋底面“网格化”后,按照磨损严重程度划分等级并予以赋值,得到磨损分布矩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论证了该处理方法的有效性。而后,本文全面研究了鞋底磨损程度、磨损点位置和磨损面形态特征对足底压力的反映情况,分析磨损特征的价值。第一,实验将鞋底划分为14个区域,研究了磨损程度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反复而稳定的足底压力作用下,鞋底面整体磨损程度均匀增加,各区域之间磨损程度大小关系在穿用过程中相对稳定;第一趾区、跖区、弓区及跟区等重点区域磨损程度能够很好的反映出相应部位受力大小;而相比之下,鞋前尖与后缘磨损程度则无法准确提供足底压力大小信息。第二,研究了鞋前尖、趾区、跖区、弓区、跟区和鞋后缘中,磨损点和重压点位置变化及二者关系。结果表明:鞋底各区域重压点位置在行走运动过程中相对稳定;穿用过程中,除趾区和弓区外,其余各区域磨损集中且磨损点位置相对固定,可作为稳定特征加以分析;鞋前后缘、跖区和跟区磨损点对重压点位置反映良好,其他区域磨损点与重压点位置则有一定差异。第三,选择足跖区为研究重点划定磨损面与重压面范围,分析其形态变化及二者关系。结果表明:足跖区重压面形态在自然行走状态下相对稳定;穿用过程中,磨损面的圆形度、矩形度、长宽比和体态比未发生明显变化,但角度会有所增加;穿用8周后,鞋底磨损面与重压面形态基本一致,足跖区磨损面形态能够很好的反映重压面形态。综上,本文在60人的数据集上,证明了足底压力作用模式具有其稳定性,鞋底磨损形态在穿用过程中会发生一定变化,但随着穿用时间的延长,鞋底重点区域的磨损特征对足底压力特征反映性增强。该结果可为磨损特征的选择与分析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