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冠心病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肾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初步探讨针刺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循环建立的可能机制,为本病的针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针灸理疗科门诊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肾虚血瘀型)老年患者,年龄60~80岁,平均(69.64±10.2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肾俞、膈俞、心俞、内关,每日1次,四周为一疗程。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静息性心电图表现及中医症候积分,应用6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日常生活功能独立性的变化,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同时检测患者外周血的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位数量和水平。结果:(1)治疗过程中两组各有4例患者脱落或终止实验,最后共有112例完成试验,治疗组56例,对照组56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等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基本无心绞痛症状发生,静息心电图、中医症候积分得到改善,均取得良好的总体疗效。观察组经干预后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6MWT结果由治疗前的(321.27±45.27)米提高到(456.49±53.32)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6MW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6MWT结果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的EPCs及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的外周血的EPCs及VEG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组治疗后的FIM评分和外周血EPCs水平均与6MWT具有显著相关性,呈正相关(r=0.763、0.654,均P<0.05)。(7)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均较好,治疗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轻度晕针,经吸氧平卧后缓解未影响治疗,有1例患者发生皮下血肿,给予冷敷处理,24h后热敷,7d后血肿吸收。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针刺可有效改善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静息性心电图,提高药物治疗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2)针药联合疗法可有效改善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独立性,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重返社会。(3)针药联合疗法治疗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有良好的社会经济价值,值得临床推广。(4)针刺可动员骨髓中的EPCs进入外周血,并通过提高VEGF水平,促使缺血心肌侧枝新生,形成侧枝循环,可能是其治疗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