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以及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为脑卒中偏瘫患者提供更有效的下肢功能训练方法。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和唐山市工人集团康复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将纳入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次/天,每周5天,共4周;镜像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下肢的镜像疗法训练,1次/天,30min/次,每周5天,共干预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由一名未参加训练过程的康复治疗师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以及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采用表面肌电采集系统分别记录患者患侧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在随意收缩和抗阻等长收缩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并用分析系统对肌电信号进行专业处理得到各肌肉的均方根值(RMS)、肌电积分值(IEMG)及最大收缩力量(MVC);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镜像组与对照组患者FMA下肢部分、FAC、BBS评分以及患侧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的IEMG、RMS、M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2治疗后,镜像组患者FMA下肢部分、FAC评分以及患侧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的i EMG、RMS、MVC提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像组患者BBS评分提高幅度虽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能力的恢复,增强患侧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运动过程中运动单位的激活和同步化程度,增加参与运动的运动单位数量及放电总量,并有利于肌力恢复,然而其在促进平衡能力恢复方面没有显示出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