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形成机理及其对城市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lov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经济繁荣的战略选择。城市是创新要素的重要聚集空间,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平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于实现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需求愈加复杂,催生城市由独立创新转向协同创新。城市创新网络日益形成壮大,成为城市获取外部创新资源,构建创新优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因此,分析城市创新网络的形成机理及其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对于增强我国城市的创新能力,推进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现有研究成果,关于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形成机理及其对城市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首先利用城市间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详述了中国城市创新网络发展现状;其次,从多维邻近性视角出发,采用负二项重力模型对城市创新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网络位置关系着手,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创新网络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结构呈现出等级分化明显、空间差异显著两大特征。从拓扑结构看,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清晰,形成了以北京为强核心层,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为核心层的五级圈层结构;从空间结构看,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空间分布非均衡性突出,以胡焕庸线为界,网络联系东密西疏、东强西弱,城市等级东高西低。(2)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对中国城市间创新合作均有促进作用。但三者作用效果不同,地理邻近性在其中作用效果最强,制度邻近性作用效果最弱。地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能相互增强彼此对城市间创新合作的促进作用;而认知邻近性与地理邻近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认知邻近性可以代替地理邻近性,拓展城市对外创新合作的地理空间边界;地理距离较近的城市间进行创新合作时对认知邻近性的要求下降。(3)城市在创新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获得网络知识溢出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城市对外创新联系越多,越接近创新网络的中心位置,知识获取和控制能力越强,越能更好地选择合作伙伴,获得创新优势,而城市占据丰富结构洞位置对提高城市创新绩效作用甚微。在城市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与城市创新绩效关系中,城市知识吸收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
其他文献
利用神经元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对直线电机的速度进行控制,并将其控制效果与采用神经元PID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直线电机采用神经元积分分离PID控制能
“只要请你少待片刻时光,春天就要驾到,苍天就要含笑,世界就要充满紫罗兰的芳香。”德国诗人汉斯·施托姆曾满怀深情地写道。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如今,很多学校都已经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教师不再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起到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通常只停留在表层,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