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背景和目的:眩晕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是由于平衡三联系统功能障碍所引起。能引起眩晕的疾病有很多种,包括中枢性眩晕疾病及周围性眩晕疾病两大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短暂性眩晕发作的周围性眩晕疾病。BPPV发病率占眩晕症的20%~30%,临床表现包括与头位运动有关的短暂性阵发性眩晕,伴有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症状,不伴耳鸣、耳聋等症状。BPPV一般发病年龄为40~70岁。其发病机制直至1969年才提出耳石症假说,此后在手术中发现眩晕患者的半规管内淋巴液中有可移动的沙粒状物质,后命名耳石(耳沙),这一发病机制才逐渐被医疗同仁所接受。BPPV的病因较多,一般按病因的不同分为特发性BPPV和继发性BPPV。BPPV的患病率高,且可复发,在发作期可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该病既往非专科大夫认识较少,就诊于急诊和内科门诊的患者常被误诊为颈性眩晕、后循环缺血、梅尼埃综合征等疾病,因而,不能得到对症的治疗。尽管目前人们对该病已经有所了解,BPPV的发病机制已有相关学说可解释,但BPPV的相关危险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特发性BPPV的患者,其诊断标准符合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制定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2.研究方法:①研究对象:分特发性BPPV组和正常健康对照组两组。②一般资料:收集特发性BPPV病例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每位的姓名、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和吸烟和饮酒史。③检测生化指标:禁食后早晨空腹至少8小时抽取患者2mL外周静脉血,及时送包头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化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和空腹血糖。④该研究获得了包头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受试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⑤统计方法:数据统计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BPPV与其易感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特发性BPPV的患者共120例,其中男47例(39.2%),女73例(60.8%),男女比率为1:1.6,平均年龄(61.30±9.20)岁。其中后半规管BPPV 86例,占71.6%,水平半规管BPPV16例,占13.3%,上半规管BPPV 12例,占10.3%,混合半规管BPPV 6例,占5.3%。120例BPPV患者中合并糖尿病20例,占16.7%。BPPV患者中合并高血压26例,占21.67%。吸烟15例,占15%,饮酒5例占4.17%。正常对照组:随机选择我院同期体检中心的非BPPV的健康受试者共60例,男性24人(40%),女性36人(60%),平均年龄(61.32±9.54)岁。60例非BPPV的健康受试者中合并糖尿病4例,占6.7%。合并高血压7例,占11.67%。吸烟4例,占6.67%,饮酒3例占5%。2.BPPV组和对照组年龄比较:t=-0.056,P=0.94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BPPV组和对照组性别比较:χ2=0.102,p=0.7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3.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BPPV组和对照组高血压史比较:χ2=2.672,p=0.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PV组和对照组糖尿病史比较:χ2=3.462,p=0.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PV组和对照组吸烟比较:χ2=1.442,p=0.2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PV组和对照组饮酒比较:χ2=0.065,p=0.7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定量数据的比较:BPPV组和对照组收缩压比较:t=1.502,P=0.14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PPV组和对照组舒张压比较:t=0.369,P=0.70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PPV组和对照组总胆固醇比较:t=2.356,P=0.008,BPPV组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PPV组和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t=-1.563,P=0.124,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PPV组和对照组血尿酸比较:t=2.073,P=0.032,BPPV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PPV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比较:t=-1.269,P=0.21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总胆固醇、血尿酸水平与BPPV呈正相关(OR=2.298,95%可信区间 1.252~4.350,p=0.007;OR=1.123,95%可信区间 0.987~1.987,p=0.042)。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与BPPV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PPV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见于中老年患者。2.BPPV患者中以后半规管耳石最多见。3.本研究中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BPPV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由于参与这项研究的患者数量有限,今后需要进行更大数量人群的队列临床研究来证实这些因素是否有相关性。4.本研究证实总胆固醇水平及血尿酸是BPPV的危险因素,但仍需纳入更多患者进行多中心研究来进一步证实。第二部分背景和目的:随着对BPPV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临床医师们发现BPPV具有遗传倾向。一些研究表明BPPV的发生和发病机制有遗传因素,因为许多BPPV患者都有BPPV的家族史。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电压依赖性钙通道α1A亚基(CACNA1A)基因的突变与一些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及发作性前庭疾病(episodic vestibular syndrome,EVS)相关,如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HM)、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6型、发作性共济失调、癫痫等。CACNA1A基因位于19P13并编码Cav2.1蛋白,参与编码P/Q型电压依赖的钙通道的α1A亚单位,该通道位于神经元膜上,分布于大脑和神经肌肉接头,介导神经末梢和突触发射器的释放,同时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往的研究表明电压依赖性钙通道α1A亚基(CACNA1A)基因可能通过突变改变钙通道的功能,影响突触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并与神经系统疾病症候的阵发性发作有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性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的技术,具有数量大、分布广及高度稳定性等特点,应用于复杂疾病的基因定位、关联分析、个体疾病易感性分析与药物基因组学等研究。是由于单个核苷酸改变而导致的核酸序列多态性。SNP是考察遗传变异的最小单位,一般认为,相邻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倾向于一起遗传给后代。位于染色体上某一区域的一组相关联的SNP等位位点称作单体型。SNP所表现的多态性只涉及到单个碱基的变异,可由单个碱基转换、颠换、插入或缺失引起,但通常所说的SNP是指转换或颠换。既然CACNA1A基因与神经系统的自发性疾病及发作性前庭疾病有关,BPPV也属于阵发性疾病,那二者是否有关联呢?关于CACNA1A基因多态性是否与BPPV发病有关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特发性BPPV患者,检测CACNA1A基因内的7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rs2074880(T/G)、rs4926244(T/C)、rs10416717(G/A)、rs7254351(G/T)、rs16030(A/G)、rs2248069(A/G)、rs4926293(C/T),探讨 CACNA1A 基因多态性与BPPV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同第一部分。2研究方法:①研究位点选取:利用美国NCBI网站平台(http://www.ncbi.nlm.nih.gov/)查找到了 CACNA1A 基因的 DNA 全序列,并将文件下载保存。随后通过Haploview软件,进行成对标签法筛选,最终 我 们 在 标 签 SNPs 筛 选 软件Tagger(http://www.broadinstitute.org/mpg/tagger/server.html)中,选取出了 CACNA1A 基因内的7个多态性位点进行研究:rs2074880(T/G)、rs4926244(T/C)、rs10416717(G/A)、rs7254351(G/T)、rs16030(A/G)、rs2248069(A/G)、rs4926293(C/T)。②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禁食后早晨空腹至少8小时抽取患者3mL外周静脉血,EDTA抗凝,于-80℃冰箱冷冻保存,准备提取DNA。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中的具体步骤,采用中剂量全血(北京BioTeke公司)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DNA提取。③DNA的浓度的测定:使用来自美国Thermo Scientific公司的Nano Drop-2000分光光度计对DNA浓度进行测定。④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利用美国Agena Bioscience公司的Mass ARRAY测序平台对研究的SNP位点进行分型,多态性位点皆通过方便快捷的Mass ARRAY Assay设计软件包(v4.0)进行相应引物设计,随后对各样本进行多重PCR过程、Mass ARRAY iPLEX单碱基延伸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质谱技术(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LDI-TOF),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得到分型结果。⑤统计方法:用卡方检验分析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采用R×C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基因型与定量资料的相关性。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BPPV组的120例患者中有2例有家族史(1.7%)。2.遗传平衡检验:对BPPV组和对照组的CACNA1A基因的7个基因多态性位点的3种基因型的实际频率和理论频率进行卡方检验,CACNA1A基因7个基因多态性位点的3种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3.BPPV和对照组CACNA1A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的比较:rs2074880(G/T)位点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BPPV组和对照组间存在差异(χ2=5.865,p=0.043),有统计学意义(p<0.05)。CACNA1A 基因的其他位点 rs4926244(T/C)(χ2=5.826,p=0.054)、rs10416717(G/A)(χ 2=5.209,p=0.074)、rs7254351(G/T)(χ 2=5.482,p=0.065)、rs16030(A/G)(χ2=1.76,p=0.414)、rs2248069(A/G)(χ2=1.55,p=0.46)、rs4926293(C/T)(χ2=0.22,p=0.89)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BPPV和对照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4.BPPV组和对照组CACNA1A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的两两比较:CACNA1A基因rs2074880(G/T)位点BPPV组TT、T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00%、58.33%和16.67%,对照组TT、T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3.33%、45.00%和21.67%,TT 型分布频率低于 TG 型(χ2=6.245,p=0.041,OR=0.579,95%可信区间=0.282~1.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型分布频率高于GG基因型(χ2=5.907,p=0.034,OR=0.279,95%可信区间=0.123~0.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GG基因型(χ2=1.544,p=0.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CNA1A基因的其他位点rs4926244(T/C)、rs10416717(G/A)、rs7254351(G/T)、rs16030(A/G)、rs2248069(A/G)、rs4926293(C/T)的三种基因型在BPPV和对照组间两两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5.BPPV组与对照组CACNA1A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比较发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BPPV组CACNA1A基因rs2074880位点基因型与定量资料的相关性分析:BPPV组CACNA1A基因rs2074880位点3种基因型与总胆固醇和血尿酸(χ2=3.142,p=0.006;χ2=2.189,p=0.043)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BPPV组CACNA1A基因rs2074880位点3 种基因型与年龄(χ2=-0.256,p=0.276)、收缩压(χ2=1.436,p=0.134)、舒张压(χ2=0.376,p=0.69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χ2=1.453,p=0.136)、空腹血糖(χ2=1.272,p=0.235)相关性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3种基因型的总胆固醇和血尿酸水平进行配对分析,结果显示TT型的总胆固醇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GG基因型(p<0.05)。结论:1.BPPV的发生与CACNA1A基因rs2074880(T/G)的显性纯合突变有关,而 CACNA1A 基因 rs4926244(T/C)、rs10416717(G/A)、rs7254351(G/T)、rs16030(A/G)、rs2248069(A/G)、rs4926293(C/T)位点与 BPPV 的发生不相关。2.BPPV的危险因素中,总胆固醇和血尿酸水平升高与CACNA1A基因rs2074880的TT基因型突变有关。然而,由于参与这项研究的患者数量有限,今后需要进行大量的队列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