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该文认为,穆旦诗歌不令存在"反传统"的"突进"的一面,还有向传统不自觉地"退回"的一面,前者使他的诗歌带有鲜明的"西化"色彩,后者则给他的诗歌烙下深刻的"本土"印记.自觉的"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认为,穆旦诗歌不令存在"反传统"的"突进"的一面,还有向传统不自觉地"退回"的一面,前者使他的诗歌带有鲜明的"西化"色彩,后者则给他的诗歌烙下深刻的"本土"印记.自觉的"突进"与不自觉的"退回"之间的混融与冲突,是造成穆旦"丰富的痛苦"的重要原因,也导致他创作上某种程度的失措与混乱.穆旦的出发点和落脚处始终是现实人群,他既有从人群中"突进"的个性追求,又有融入人群的潜在愿望,因而在群众运动面前不能始终保持主体意识的清醒和坚定.最后,该文指出,穆旦诗歌"丰富"的背后也隐藏着"错杂",这与他文化-心理结构中"中国知识分子顽强"的"实用理性"和感时忧国的内在激情(汪晖语)有一定的关系.
其他文献
该文从语源学的角度出发,澄清篆、隶名义及其关系,认为小篆和古耒是一种书体的两种不同用途,即"一体二用".古隶是手写体,小篆是美术体.该文采取文物资料与文献材料比较互证的
该文试图对之进行整体性阐述,既论述其总体特征,又探究其深层律动.七月派小说的全部努力在于以文本的形式实现民族救亡与思想启蒙的统一,而两者之间不可避免的断裂矛盾使其呈
理想的生命形式,是人类文明不息的追求,也是中外作家倾其毕生孜孜不倦探寻的终极意义。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为我们留下的卷帙浩繁的文学创作,刻满了其执着追求生命神性的足
文学史上,李渔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是他的戏剧作品尤其是戏剧理论《闲情偶寄·词曲部》却普遍人为所重视.李渔是又如何成为一个蕴涵如此丰富的文化人的呢?考察其一生,从崇
接受美学在论述文学接受主体的阅读过程时提出了"接受视野""视界融合""视野的改变"等一系列重要概念,但对这个过程及概念并没有说明其心理实质.这可以借助新兴的认知心理学、
该文以"都市空间"作为节入点,阐释台湾都市文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该文的第一部分是对中国现当代都市文学的历史进程的简略回顾,台湾都市文学为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