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仲景调和脾胃思想在《伤寒论》六经辨证及《金匮要略》杂病辨证的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对后世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和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说等影响深远。本论文通过研究调和脾胃思想的渊源、仲景调和脾胃思想的内容实质及后世对其观点的发挥,我们可以更系统的学习和理解调和脾胃这一治疗法则,也能更好地将这一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本论文从《内经》“阳道实,阴道虚”中引出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中焦枢纽,二者相反相成,维持着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即脾胃不和,则脾不得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和调是全身精微物质正常新陈代谢的前提。正是因为脾胃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仲景才会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处处顾护中焦脾胃,“保胃气”。仲景重视脾胃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选方用药,以脾胃为枢;治病用药,固护脾胃;方后调护,重在脾胃。脾胃功能失常则脾胃不和。针对脾胃失和这一总的病理基础,仲景采用调和脾胃的治疗大法以恢复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所谓调和脾胃则是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分析其标本缓急,制定不同治法,采用方药、针刺等方法,恢复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的方法。因脾胃升降失常有多种表现形式,或以脾不升清为主,或以胃不降浊为主,或升降失调并重,或先后出现,故仲景调和脾胃的方法有也很多,从治法方面讲,或以治脾为主,或以治胃为主,或脾胃同治,或脾胃先后分治,而治脾之法又包括温脾阳、健脾气、渗脾湿,治胃之法包括滋胃阴、泻胃热、降胃气、通胃浊;从用药方面讲,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皆可,具体使用中各有偏重;从煎服法讲,有温服、服汤后啜热粥、去渣再煎等。后世对于调和脾胃思想有诸多发挥,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东垣的《脾胃论》。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元气不足,阴火内盛等理论。他认为气火失调、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根本病理基础,而究其主要原因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治疗上多用升浮温燥之药以升发脾胃之“阳气”,恢复其升降之常,代表方剂有“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叶天士则在温病泄热养阴的基础上,倡言胃阴学说,与东垣温脾升阳学说相应,提出了滋阴降胃说。在用药方面,叶氏强调胃为“阳土喜柔,偏恶刚燥”,故多选用沙参、二冬、生地、玉竹之类养阴生津之品。李中梓提出脾为后天之本。他认为在治疗脾胃病时,应分饮食所伤还是劳倦内伤。饮食所伤用枳壳丸,劳倦内伤则选补中益气汤。现代调和脾胃经方在各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导师研究仲景学说数十载,对经方应用也颇有心得。他秉承了仲景重视脾胃思想,在治疗疑难杂病中处处注意顾护脾胃。笔者将导师常用调和脾胃经方略作总结,意在研究导师临床经验的同时更好地学习仲景调和脾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