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和张耒,是北宋中期苏轼门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代表。“苏门四学士”的思想以儒学为主,兼采佛道,是宋代文人士大夫思想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宋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苏门四学士”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们对道家经典的阐释、对“道”的理解、人生观中的道家因素以及儒道调和的主张等方面。全文分六个部分论述“苏门四学士”的道家思想。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北宋时期的思想学术背景。“苏门四学士”都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这得益于宋代重视文教、发展科举的国策。北宋时期,社会的开放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僧道时常出现在士大夫的交友圈中,“苏门四学士”的思想呈现出包容性。第二部分论述了黄庭坚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黄庭坚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道家天人关系的思考上,他认为万物的起源“自本自根”,生命最初的状态是静止的。在解释孟子的“大丈夫”时,黄庭坚援道入儒,丰富了孟子学说的内涵。最后,黄庭坚吸收老子的“涤除玄览”、庄子的“心斋”等方法完善自己的心性之学。第三部分论述了晁补之的道家思想。在简要介绍晁补之的儒释道思想之后,论文重点分析了晁补之“安时处顺”的道家人生观。最后讨论晁补之隐逸思想的成因以及隐逸思想在其山水田园诗中的反映。第四部分论述了秦观的道家思想。首先论述秦观思想中儒道互补倾向与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其次分析宋代道德性命之学的兴起以及道家思想对秦观道德性命之学的影响。最后论述“心”的概念和道家思想对秦观心性之学的影响。第五部分论述了张耒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在对“道”的理解上,张耒认为“道”是“为名无实,其动无迹,周万物之用而无定名,循万物之变而无定形”的。其次,以《尽性说》为例阐释张耒的人性论思想,张耒对“性”的理解深受道家思想和《中庸》的影响。最后,论述张耒调和儒道的主张,他认为道家重视“道德性命”,儒家重视“仁”、“义”、“礼”,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丰富儒学的内涵。第六部分总结了“苏门四学士”道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对宋学的贡献。“苏门四学士”主张儒道互补,他们的道家思想庄学色彩浓重,道家思想对他们心性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苏门四学士”注重对义理的阐释,融通三教思想,符合宋代思想发展的趋势,丰富了宋代学术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