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四种淡水贝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的摄食率和耗氧率的影响,以及不同藻类组成对淡水贝类摄食率及摄食选择性的影响。环境因子对贝类摄食率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体重的增加,四种贝的摄食率均降低,呈负相关的幕函数关系:FR=aWb;(2)温度对四种贝摄食率均有显著影响,在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内,摄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大,到一定温度时达到最大值,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反而下降;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摄食率的峰值出现在25℃左右,河蚬的峰值出现在20℃左右,而铜锈环棱螺的峰值温度颇高,约为35℃;(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四种贝的摄食率均与藻类浓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浓度继续上升,贝类的摄食率下降;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河蚬摄食率的峰值均出现在5×105cells/ml左右,而铜锈环棱螺摄食率的峰值则为3×105cells/ml;(4)四种贝的摄食率呈现一定的昼夜节律变化,均在04:00时达到第一个峰值,而后摄食率下降;褶纹冠蚌和河蚬的摄食率分别于04:00、16:00达到第二个峰值,背角无齿蚌和铜锈环棱螺的摄食率均于20:00达到第二个峰值。环境因子对贝类耗氧率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四种贝的耗氧率与体重呈负相关幂函数关系:OC=aWb;(2)随着温度的升高,四种贝耗氧率也随之上升,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耗氧率反而下降;褶纹冠蚌耗氧率的峰值出现在30℃左右,背角无齿蚌、河蚬的峰值出现在25℃左右,而铜锈环棱螺的峰值温度略高,约为30~35℃;(3)应用双曲线模型OC=DO/(K1+K2×DO)评估贝类对低溶氧环境的适应能力,铜锈环棱螺的K1/K2值最小,控低氧能力较强。贝类的对不同藻类的滤食特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以单一藻类为食时,铜锈环棱螺的摄食率最大,四种贝对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l和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均无选择性,其摄食率无显著性差异;当以混合藻类为食时,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和河蚬的摄食率均大于以单一藻类为食时的摄食率,且对微囊藻的摄食率大于对栅藻的摄食,铜锈环棱螺则对微囊藻的摄食则受到了抑制,表现出一定的摄食选择性。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我们认为贝类的摄食率受自身体重以及外界温度、饵料浓度和昼夜节律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且对环境的耐受能力有所差异,为我们在筛选贝类进行富营养化水体生物操控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