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海地区利用自身优势,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自1978年中国确立实施改革开放的路线距今,已有42年的历史,其中沿海地区的面积虽然仅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但沿海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占据了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近些年来,沿海地区针对其11个省市的环境治理的推进工作采取了法律、行政和财政相结合的手段,以及陆续加大沿海地区的环境投资建设力度并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但是沿海地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依然受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重大影响。环境规制是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政府通过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采取司法、执法等强制活动的社会性规制。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政府需要通过利用一系列与环境规制相关的理论与政策,才能够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本文的研究围绕中国11个沿海省市在2004年到2017年间的环境规制效率的发展趋势展开。首先构建沿海11省市的环境规制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遵循成本—收入分析原则,然后采用超效率SBM方法,探究中国沿海省市的环境规制效率的发展趋势,总结并归纳结论。从整体上看,沿海地区环境规制效率呈现出在波动中缓慢下降的趋势,省市之间的差距较大。高等环境规制效率的地区集中在上海、广东、海南这3个省市;中等环境规制效率的地区在天津、河北、山东、广西这4个省市;低等环境规制效率地区集中在辽宁、江苏、浙江、福建这4个省份。关于中国11个沿海省市环境规制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选取了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投入、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水平、政府规制这7个因素作为环境规制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Tobit回归分析后发现:与环境规制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的有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技术投入、城镇化水平与环境规制效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环境规制效率的相关性不显著的是政府规制。最后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沿海地区的环境治理等方面提出供参考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