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鼻窦冠状位图像,回顾性分析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的相关性,再进一步统计鼻中隔偏曲引发鼻窦炎的病例,提高临床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效果及减少鼻窦炎的发生。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间,9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选择对照组为90例非鼻窦炎组,两组均除外“S”型鼻中隔偏曲者、鼻腔占位性病变(如鼻腔血管瘤、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鼻窦囊肿等)及鼻部手术史者。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sensation16型多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鼻窦横断面容积扫描,然后用CT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iate Plane Reconstruction,MPR),主要进行冠状面图像重建。观察和记录鼻窦炎组及对照组鼻中隔偏曲以及鼻腔鼻窦变化情况,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发病的相关性。结果:(1)鼻窦炎组90例中,鼻中隔偏曲者52例,占57.8%;对照组90例中,鼻中隔偏曲者31例,占34.4%,经统计学分析二者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9.860, P<0.01)。(2)鼻窦炎组90例中高位偏曲27例,占30%;对照组90例中有9例,占10%,经统计学处理二者之间差异极显著(χ2=11.251, P<0.01)。(3)非高位偏曲鼻窦炎组90例中有25例,占27.8%;对照组90例中有22例,占24.4%,经统计学分析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O.259, P>0.05)。(4)鼻中隔偏曲者两侧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中鼻甲气化、钩突肥大、下鼻甲肥大、筛泡过度气化等)对侧(鼻腔宽侧)的发生率大于同侧(鼻腔窄侧),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5)鼻中隔偏曲患者两侧鼻窦炎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鼻中隔偏曲在鼻窦炎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2.鼻中隔高位偏曲的发病率,鼻窦炎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中隔高位偏曲与鼻窦炎的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3.非高位偏曲的发病率,鼻窦炎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高位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的发病无明确相关性。4.鼻中隔偏曲对侧OMC解剖变异发生率高于偏曲同侧,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5.鼻中隔偏曲患者两侧鼻窦炎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鼻中隔偏曲两侧鼻窦炎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