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和模拟中过去千年火山活动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63742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亚夏季风影响着全球超过三分之一人口的日常生产生活,对中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的气候有重要影响。关于季风区域降水的变化研究主要包含内部变率和外部强迫两个方面,火山活动是气候系统最重要的自然外强迫因子之一。然而,迄今为止,火山活动在东亚夏季风降水年际尺度气候变率中的作用仍不确定,亟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次,全球变暖是人类目前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现下通过全球减排措施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仍面临着很大挑战,因此科学界提出了以减少到达大气和地面太阳辐射为目标的太阳辐射干预地球工程。其中包括向平流层注射气溶胶和增加地表反照率等方法,作为抑制全球变暖的备用措施。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进入平流层形成的硫酸盐气溶胶作为自然类似物,也为我们了解平流层地球工程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基于观测和多源重建资料以及PMIP3、PMIP4和CESM模式过去千年模拟结果,利用叠加周期分析、诊断分析和设计敏感性试验等方法,证实了内部模态会调制赤道火山喷发后东亚夏季风降水的直接响应;揭示了赤道强火山喷发所激发厄尔尼诺是导致次年东亚夏季风降水增加的重要纽带;明确了赤道火山激发赤道太平洋西风异常的机制;分析了东亚夏季风降水对不同纬度火山喷发的直接响应特征。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赤道强火山喷发后不仅会对东亚夏季风降水产生直接气候效应,还会受到内部模态的调制作用。1815年Tambora火山喷发后三年全球显著降温,但基于三套重建资料的结果显示东亚夏季风降水并没有减弱。根据东亚夏季风降水对赤道强火山喷发后不同的响应特征,将重建和模式模拟结果分为降水减少型和降水增加型。进一步分析表明,赤道强火山喷发引起的全球一致降温会激发东亚夏季风降水负异常的响应,而冷位相的类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型内部模态会使东亚夏季风降水增加。降水减少类型主要体现了对火山外强迫的响应特征,而降水增加类型是内部模态贡献超过外部强迫的结果。(2)赤道火山喷发当年激发厄尔尼诺是使次年东亚夏季风降水增加的原因。首先,通过重建的东亚夏季风降水结果发现,赤道强火山喷发次年东亚夏季风降水会增加。接下来,利用多模式模拟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赤道强火山喷发当年冬季会激发厄尔尼诺,在厄尔尼诺衰减年通过菲律宾反气旋使东亚夏季风降水增加。最后,基于11套多源重建的厄尔尼诺(ENSO)指数代用资料和三套重建的东亚夏季风降水资料验证了火山喷发当年激发厄尔尼诺使次年东亚夏季风降水增加的关系。火山喷发次年,通过激发厄尔尼诺的间接效应超过了直接效应,东亚季风区从“变冷-变干”转变为“变冷-变湿”。(3)赤道强火山喷发后,大部分(8/11)模式可以模拟出赤道中西太平洋显著的西风异常响应,这个西风异常是激发厄尔尼诺的关键。在赤道强火山强迫下,有显著的副热带大陆降温和赤道降水减少响应,在赤道南亚地区、西非季风区和赤道辐合带都会有降水的负异常。大部分模式都可以模拟出这一降水的抑制响应。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中西部的西风异常是由赤道大陆变冷引起的,尤其是赤道南亚地区的变冷引起的降水负异常所导致。根据理论模型的结果进一步明确了赤道三个降水抑制响应区域对这个西风异常的贡献:赤道太平洋中西部的西风异常是由于赤道南亚地区和西非季风区降水减少激发Gill响应的结果,其中赤道南亚地区的贡献高于西非季风区的贡献,而赤道辐合带是负贡献。(4)基于观测和三套重建的东亚夏季风降水资料,发现北半球和赤道火山喷发后会使东亚夏季风降水减少,而南半球火山喷发后会使东亚夏季风降水增加。模式可以模拟出北半球和赤道火山喷发后东亚夏季风降水负异常的响应,但是对于南半球火山而言,多模式平均结果不能模拟出降水正异常响应。模式对火山喷发后气溶胶的经向传播模拟得越合理,东亚夏季风降水对南、北半球火山喷发后的响应越不对称。北半球和赤道火山喷发后,引起东亚季风区水汽减少和环流减弱,二者的共同作用造成东亚夏季风降水减弱。此外,北半球火山喷发后由于气溶胶分布的不对称,引起半球温度梯度异常,从而使环流减弱更强。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在进行复杂的主动脉修复术中,需要对各个分支动脉同时进行修复。经常采用开放性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方式在体内植入含有分支动脉的分叉血管主动脉支架。分支支架的理念符合正常解剖结构的修复,有其本质上的优势。然而,在某些进行分叉血管支架植入术后的病人体内,分支血管中(主要包括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等)发生了再狭窄和血栓现象。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的方式,研究血管内血液流动情况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期刊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受检者的临床病例信息,探讨接受结肠镜检查的高危人群与普通人群在不同时期的结肠息肉的检出率,以提高人群结肠镜常规体检的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中心2000年1月—2004年12月和2014年1月—2019年12月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的电子肠镜检查报告,分析不同时期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在年龄、性别层次上的差异性和检出率的变化。结果:2000年1
目的调查头孢西丁致过敏性休克的报道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及开展药学监护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以"头孢西丁"和"过敏性休克"为标题检索词,对1999年1月—2019年10月关于头孢西丁致过敏性休克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7篇文献,结合本院1例,共计22例病例。包括男性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1岁;预防性用药6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