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思考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是基于以下两个因素:其一,当下的中学语文文本阐释因为技术主义、权威主义两大弊端而遭遇了越来越强烈的抨击;其二,“后现代”具有倡导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思维品质。本文将后现代理论运用于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意在消除其中的弊端,进而建立一种新的阐释方式。 因此,本文沿着由批判到重建的思路展开论述。 首先,以批判的眼光对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现状进行了审视:技术主义指对文本呆板、琐屑的肢解分析,权威主义指采用单一性思维和话语霸权来阐释文本。这两种阐释方式不仅使文本丧失了内涵的丰富性,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然后,将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置于后现代的语境中加以建构,主要从四个方面考察。第一,阐释的前提是改造传统的文本概念,文本既不等同于作者创作的原初的作品,也不等同于课本编者编写的教材,而是一个由读者参与其中的开放体系;第二,阐释的关键是对语言的再认识,语言是不确定的、多义的,而文本的本质就是语言‘,因此,文本阐释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空白”。第三,阐释的途径是对话,包括阐释者与文本、阐释者之间两个层面的对话,对话是平等的、未完成性的,文本的意义就呈现于阐释的过程即对话之中。第四,阐释是多元化的,由于文本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以及读者的理解的历史性和主观性,因此,必须对文本的意向和结构进行丰富多样的解读。 最后,本文就后现代语境下进行文本阐释容易陷入的误区——泛多元化,作了辨证性的思考,以使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教学更加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