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热四膜虫基因组注释及浮萍棘尾虫交配型基因鉴定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02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生动物嗜热四膜虫作为重要的单细胞真核模式生物,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目前该模式生物有两个版本的基因组注释模型,但受转录组数据量等因素的制约,这两个版本中预测的基因模型都还存在一定问题,缺乏对嗜热四膜虫可变剪接基因的注释。因此,基于更多转录组数据对嗜热四膜虫基因进行重注释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针对嗜热四膜虫已有基因组注释中存在的一些基因结构的不准确性以及预测基因的数量上的完整性等问题,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已测序完成的24个嗜热四膜虫不同生理/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数据(饥饿时期、生长时期、接合生殖时期),以嗜热四膜虫 SB210参考基因组序列为比对模板,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 Tophat及其下游一系列分析软件对嗜热四膜虫24个转录组数据进行了组装并合并,获得了30901个嗜热四膜虫转录本。再将这些转录本与嗜热四膜虫已有的两个基因组注释版本进行比较,通过软件直接比较筛选和部分基因人工矫正基因位点信息两种方法,共证实出在嗜热四膜虫已有注释模型中有22656个基因被转录组所支持,矫正了5206个存在基因结构及位置信息有误的基因,鉴定了234个新基因,再加以 Gbrowse网络图形化手段的辅助,最终确定了28096个嗜热四膜虫基因重注释的基因。  进一步对于预测出的嗜热四膜虫可变剪接基因进行了鉴定及分析。在此分析过程中,考虑到由于较多转录组数据带来的复杂性及软件拼接过程的不完整性,最终从中过滤选择了464个含有一条转录本与嗜热四膜虫已有基因模型相一致的可变剪接基因进行了鉴定和功能上的分析。研究表明:在嗜热四膜虫中存在的464个可变剪接基因,其剪接类型涵盖了4种常见的可变剪接的类型,其中以内含子保留这一剪接方式为主;在对其基因功能的分析中发现:嗜热四膜虫可变剪接基因在不同生理阶段会有特异表达,这些特异表达基因功能分类上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以蛋白磷酸化这一生物过程为主,符合嗜热四膜虫本身含有较多数量的蛋白激酶这一特点。  嗜热四膜虫基因重注释以及可变剪接基因鉴定分析工作的完成,使得嗜热四膜虫在已有的基因组注释中预测的基因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增加。同时补充了嗜热四膜虫已有的基因组注释中对基因序列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填补了嗜热四膜虫基因组注释中关于可变剪接基因数量与功能上总体的研究与分析的空缺,为该模式生物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原生动物物种种类丰富,分布广泛。除嗜热四膜虫外,在原生动物纤毛虫中,浮萍棘尾虫作为其中的经典物种,其交配型不同于其他纤毛虫,数量可达上百种,相依的交配型决定机制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本研究利用实验室测序完成的7组不同交配型的浮萍棘尾虫转录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索,并在其已有的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初步得到了3条含有蛋白功能注释的候选转录本序列。作为其候选交配型决定基因,尚需进一步的功能验证。
其他文献
目的:清白胶囊是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根据祖国医学治疗带下病的理论与方法,选自清代治妇人白带名方“清白汤”(处方由黄柏、当归、白芍等九味药组成),采用现代制
学位
本文主要研究了共代谢物—糖类和有机酸对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CGMCC 1.1788代谢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Imidaclpord,IMI)的代谢途径及其代谢机制影响。 在优化培养
三叉神经中脑核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口部肌肉初级感觉神经元聚集的核团。本研究室近期工作证明MesV神经元具有三种类型的兴奋性,1型:在低强度刺激下,细胞可以产生低频放电,随
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当其在作物中大量积累时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并通过食物链潜在威胁着人类健康。铁(I ron,Fe)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微量元素,对光合与呼吸过程中的电子传递、细胞壁代谢以及氧化损伤保护等生理过程至关重要。然而高浓度F e对植物具有毒害作用,会引起植物形态、生理和生化特征改变,产生氧化胁迫甚至抑制植物幼苗早期生长。锌(Z inc,Zn)也是植物生长发
摘要:中学生间的异性交往一直倍受学校、家长关注,且误解也较多。本文主要介绍对中学生异性之间交往的误解与偏见,倡导家校建立必要的合作,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理解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正确引导中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校合作;引导;中学生;学会;异性交往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114 
研究背景:  炎症反应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MI/R)密切相关,是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中性粒细胞(PMN)与血管内皮细胞(EC)的相互黏附和作用,进
在过去的10年中,本研究组在Lariviere and Melzack提出蜜蜂毒(Bee venom,BV)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该模型的特点是可以模拟临床病理性痛的三大表现,包括:1)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