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研究针刺“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变化,及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MV)和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证实项七针的临床价值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功能方面,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方面,脑供血状况具有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针刺“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病例均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将此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针刺组(常规针刺)、西药组和项七针组,每组30例。常规针刺组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有关“眩晕”治疗腧穴处方取穴,各穴均进针得气后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中间行针一次,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休息1 d后,再进入下一个疗程,治疗2周。项七针组针刺风府、风池(双侧)、天柱(双侧)、完骨(双侧),针刺时间及疗程同常规针刺组。西药组给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片/次,3次/d,治疗2周。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变化及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M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结果:1.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中,项七针组分别西药组和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治疗后通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的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项七针组分别西药组和针刺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组、项七针组治疗后患者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治疗后患者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提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项七针组患者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较西药组和针刺组提高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治疗后比较PI、RI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项七针组PI、RI较西药组和针刺组下降更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项七针”可明显改善症状与功能,及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能够改善患者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能使PI、RI降低,改善脑部供血。针刺“项七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经济方便,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