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重庆6个市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有58个自然保护区,宏观上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系统研究尚属空白,但对重庆分布所有自然保护区进行景观格局研究不太可能且没有必要,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6个市级自然保护区为主要研究对象(6个自然保护区涉及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同时结合重庆市6个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在“3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三个时期的TM影像,通过ArcGIS和Fragstats3.3软件对6个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类型进行格局分析,所选景观格局指标为斑块数、斑块密度、斑块面积、斑块面积所占比例、斑块面积动态度、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分维数、斑块破碎化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在对重庆市6个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基础上,评价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将保护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展开分析,综合评价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区保护效果。同时为相关部门管理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景观类型及数目变化,6个自然保护区中,四面山、白马山、王二包、彭溪河、华蓥山、小南海景观类型可分为13类、10类、13类、15类、13类、17类,其中,彭溪河和华蓥山仍有工业用地斑块类型,2010年,彭溪河内裸土斑块已消失。6个自然保护区中,斑块数目都发生变化,其中,斑块数减少的保护区有四面山、华蓥山,斑块数增加的保护区有白马山、王二包、小南海、华蓥山。   (2)斑块面积变化,6个自然保护区中斑块面积变化不一,旱地面积减少最多,其中,四面山、白马山、王二包、彭溪河、华蓥山、小南海旱地面积依次为90.09hm2、54.81hm2、50.76hm2、301.05hm2、325.17hm2、648.27hm2,以此同时,斑块面积增加主要是林地增加或草丛增加,其中,蓬溪河旱地变为水田或河流。   (3)斑块形状指数变化,6个自然保护区中,小南海斑块形状指数最大,彭溪河形状指数最小;10年期间,华蓥山、王二包、白马山斑块形状指数增加,彭溪河、小南海、四面山斑块形状指数依次减少。   (4)斑块密度变化,6个自然保护区斑块密度由大到小为:彭溪河、小南海、华蓥山、王二包、白马山、四面山斑块密度体现斑块破碎化程度,其中,其中,斑块破碎化指数最高的是彭溪河,破碎化指数最小的是四面山;破碎化指数减少的是四面山和彭溪河,破碎化指数增加的是白马山、王二包、华蓥山、小南海。   (5)景观多样性比较,6个自然保护区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顺序为:华蓥山>彭溪河>王二包>白马山>小南海>四面山;多样性指数增加的有彭溪河、华蓥山、王二包、小南海、白马山;多样性指数减少的保护区仅有四面山。   (6)景观均匀度指数比较,均匀度指数由大到小(以2010年保护区均匀度指数为准)顺序为:华蓥山>白马山>王二包>彭溪河>小南海>四面山;彭溪河、王二包、白马山均匀度指数依次增加,其中,彭溪河均匀度指数主要增加在2005-2010年期间,白马山均匀度指数在2000-2005年增加,在2005-2010年减少,但减少值不是很大。2000-2010年期间,华蓥山、小南海、四面山均匀度指数减少,华蓥山均匀度指数变化只要发生在2000-2010年期间。   (7)景观格局驱动力,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有部分自然因素,但其主导因素为人为活动干扰因素及政策向导。
其他文献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Pm)是一种有荚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引起牛、猪、兔和鸡等畜禽甚至人类发生以出血性败血症或呼吸系统疾患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菌广
1987年,秦仁昌系统将中华水韭归属于蕨类植物小型叶植物门(Microphyllphyta),水韭亚门(Is(o)ephytina),水韭目(Is(o)etales),水韭科(Is(o)etaceae)。2008年,刘红梅等人认为中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