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国经济的特点和复杂人文地理等各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要素迥异的现实,决定了经济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保持适度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现实,但是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远远高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现实以及差异日趋扩大的趋势,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协调地区之间日趋严重的差异,兼顾公平和效率问题,已经成为保证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论文以金融资源理论和区域金融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金融资源地区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证实了金融资源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考查了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对地区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影响,揭示了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既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也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现实结果。以此为基础,通过考察1992-2007年相关统计数据,从全国“整体”差异、“东、中、西部”差异和“省际”差异的“三维视角”全面刻画了金融机构存贷款资源、股票筹资、保费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组织等中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的特征事实与演变,进一步论证了金融资源地区差异性分布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演变的特征事实,证明了我国金融资源地区差异日趋扩大的现实是当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双重作用下的结果,揭示出我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变迁的实质是一个由中央政府制度主导到地方政府制度主导再到市场经济主体主导的渐进式制度变迁过程。论文最后从适度差异与金融资源地区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中国金融资源地区差异调控的范式途径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金融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相互作用,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即是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增长的重要原因,也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结果。(2)中国核心金融资源的分地区分行业的分布情况的综合统计分析表明,1992-2007年中国各地区各行业的金融资源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由于增长速度不同,客观上造成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金融资源分布的差异日趋扩大,目前差异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3)对中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演变趋势的研究表明,1978-2007年,省际中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总体呈现U型变化,东中西部金融资源地区差异呈现扩大趋势。(4)地区的初始条件、市场机制、政府作用、金融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共同影响着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其中,市场主导的作用与政府主导的作用在力度上的差异客观上促成了地区差异呈现U型的阶段性演变。(5)“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并发的现实是目前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加速扩大的深层原因。“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双重恶性循环作用下,地区差异调控实现突破的可能路径与范式是,以政府为主导“自外而内”和以市场为辅助“自内而外”有机结合。最后,在缓解目前中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扩大现实问题时,论文提出了具体的调控方案设计:一是充分重视制度性因素对于金融资源地区分布的影响,注重各级政府权力的制衡,逐步放开民间金融,构建动态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机制;二是实施差异性的区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缩小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的外部性因素;三是注重发展地区“内源融资”,培养“自身造血”机制,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教育投入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区域创新激励机制,优化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努力缩小地区间教育水平差异。